院士风采

(按院士入选年份排序)
  • 陈云敏院士

    中国科学院(2015)

    陈云敏.jpg

      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理论和灾害防控技术研究。1962年2月生于浙江温岭市。198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1986年和1989年获该校硕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康红普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5)


    康红普2.jpg



    康红普

      康红普,男,1965年11月6日生,山西五台人建安乡张家庄村人,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十八大党代表,研究员,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研究员,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他组织开发出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成套技术,为煤矿巷道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护方式;提出煤岩体地质力学快速测试方法,并开发出成套仪器,解决了煤矿井下地质力学参数快速测试难题;在技术产业化与工程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他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与煤炭行业重大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中国青年科技奖",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十九大代表。

      学术成就

      康红普的研究工作与成果主要表现在:致力于煤矿巷道高效安全支护技术-锚杆支护理论与成套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形成了巷道支护成套技术体系,为煤矿提供了首选的、安全高效的巷道支护技术;在煤岩体地质力学测试理论与技术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提出新的测试方法,开发出我国煤矿第一套地质力学快速测试系统,取得明显创新性成果,为煤矿高效、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长期从事煤炭科研一线工作,主攻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以及煤炭行业重点项目在内的50余项,2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专利10项。

      康红普获得荣誉

      (1)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

      (2)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1年;

      (3)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02年;

      (4)被授予"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2年;

      (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

      (6)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

      (7)获第十六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07年;

      (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5年,2011年),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

      (9)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2010)。

      康红普长期深入煤矿现场一线,工作刻苦认真,勇于拚搏,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我国煤矿支护理论与技术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 张建民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

    张建民.jpg

      张建民(1960.03.16-),岩土工程专家,陕西省商洛市人。先后获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和东京工业大学结构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地震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等。
      长期从事土动力学及岩土工程抗震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结合城市地下结构、高土石坝、高层建筑基础、港航与近海结构等工程抗震实践,建立了以土体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为核心的土工抗震理论及方法,研发了成套动力测试和动力计算技术,主要成果被国内外专著教材和设计规范采用,直接应用到数十项大型工程抗震设计。

      主编国家标准《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标准》,参编设计标准6部。发表SCI和EI收录期刊论文2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首都劳动奖章、潘家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陈湘生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7)

    陈湘生.jpg

      陈湘生(1956.06.01-),隧道与地下工程专家,湖南湘潭人。先后就读或访学于淮南矿院(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剑桥大学。现任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曾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和北京建井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等。
      长期从事地下工程控制地层变形技术的研发工作。建立了人工冻土物理力学基本体系;构建了深井冻结壁和冻结管变形极限双控的时空设计理论体系和公式,解决了防控冻结管断裂淹水难题;研制了首套离心机土壤冻-融循环模拟装置并提出了抑制冻-融的实用技术;研发了水平冻结技术,为地下工程中防控突水涌砂提供了金钥匙。创建了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的"掘-测-智-控"群泵注浆矫正建筑物的控制变形技术;带领研发了跨地铁运营隧道的地下空间施工"加固-跳挖-反压-隔离-精测"的控制地层变形组合技术,将运营隧道规范控制限值降到3米以内,释放了地铁安保区原来无法利用的大量土地资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出版专著8部、国内外正式刊出论文90余篇。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赵阳升院士

    中国科学院(2019)

      赵阳升,男,1955年12月出生,山西阳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2010年创建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8年与中石化合作创建国家油页岩开采研发中心。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阳升院士一直从事煤层气、盐矿、油页岩和干热岩地热等下一代资源能源开采的科学技术研究,是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他发现了物理、化学改性固体矿床多孔化和流体化演变规律,创立了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体系,创建了破裂、溶解、热解为主体的相应技术体系,已在全国许多煤矿、盐矿应用,即将应用于油页岩、干热岩地热工业开发,为下一代资源能源开采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他的突出贡献主要是:(1)首创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概念,创立了原位改性流体化采矿理论体系,阐明了下一代地下资源与能源规模开采的技术原理。(2)发明原位物理改性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推进了低渗透煤层气高回采率开采与煤矿安全的技术的进步,引领中国干热岩地热开发研究。(3)发明原位化学改性流体化开采方法与成套技术,解决薄层与难溶盐矿开采的技术难题,并引领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发展。

      多年来,赵阳升院士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和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4项(排名第一),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36篇;授权发明专利44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32次,培养博士和博士后66名。


      科学家精神:赵阳升院士:把创新成果融入采矿工程领域

  • 杨春和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9)

      杨春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层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废物处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土工程学报》副主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编委。2000年度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2006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年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主要从事深部能源储备中的岩石力学、工程地质、计算力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在盐岩工程力学实验及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有效地反映深层盐膏岩流变特性的数学力学和计算分析模型,得到了相应的蠕动压力图谱和钻井液密度图,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结合国家战略能源储备研究的重大需求,提出了利用我国层状盐岩实施油气地下储备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第一个盐穴储气库的工程建设中,为我国盐穴储气库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冯夏庭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9)

    冯夏庭.jpg

      冯夏庭,1964年9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兼任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主席、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工程设计方法委员会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安全研究工作,主持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重点和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5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3项排名第1)。荣获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机方法和进展学会杰出贡献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 李术才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9)

      李术才(1965.12.23-),男,河北省涞水县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专家。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等灾害预报与治理研究工作。构建和创新了隧道施工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理论与方法,揭示了突水突泥灾害发生机理,研发了隧道岩石掘进机不良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系统、以及地下工程高压动水封堵关键技术。其成果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工程等领域,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并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朱合华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1)

    朱合华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曾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入选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和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国际岩土工程联盟数据标准化委员会主席、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国家小组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副理事长等。创办国际期刊《Underground Space》(SCIE),兼任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SCIE)执行主编、剑桥大学智慧基础设施中心(CSIC)国际顾问等。
      一直从事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合作创建岩体三维非线性强度准则(广义章-朱准则,GZZ), 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所推荐;自主研发基础设施智慧服务系统(iS3),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是"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信息集成方法的国际开拓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德国洪堡研究奖(中国土木领域目前唯一获得者)和卞学鐄国际学术贡献奖等,并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和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 王明洋院士

    中国工程院(2021)

    王明洋2.jpg
    王明洋
      高技术钻地武器工程防护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技术钻地武器毁伤机理与工程防护的科研及工程应用工作。爆炸冲击效应与工程防护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军首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