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岩体地应力场分析技术规程》《深部隧道微震源定位技术规程》《岩石纳米压痕试验技术规程》

(初稿)通过专家评审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 浏览数:425
  2025年11月7日至9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简称学会)在武汉组织召开团体标准专家评审会,对《工程岩体地应力场分析技术规程》《深部隧道微震源定位技术规程》《岩石纳米压痕试验技术规程》三部标准初稿进行了集中评审。经专家质询与充分讨论,三部标准均顺利通过初稿评审。
  《工程岩体地应力场分析技术规程》由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熙灵教高担任评审组组长,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秘书长黄理兴研究员、三峡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建林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吴立教授、武汉大学陈益峰教授、长安大学宫凤强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苗雨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罗忆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重远研究员组成评审组。编制组汇集了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江汉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十余家单位,旨在规范工程岩体地应力场分析方法、流程与技术要求,统一地应力获取原则、数据分析标准及反演方法,为水利、交通、矿山、能源等各类岩体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提供可靠的地应力场分析技术依据。
  《深部隧道微震源定位技术规程》评审组由李建林教授担任组长,郭熙灵教高、黄理兴研究员、武汉理工大学李新平教授、武汉大学张晓平教授、南京大学刘春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马天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李远教授、江汉大学蒋楠教授等专家共同参与评审。编制组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海震科创技术有限公司、长安大学、广西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新疆大学等十余家单位,聚焦深部隧道微震源定位技术规范,统一数据处理与评价标准,明确从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到成果表达的全流程技术要求,提升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与工程适用性,为深部隧道灾害预警与风险管控提供标准化技术依据。
  《岩石纳米压痕试验技术规程》由郭熙灵教高担任组长,评审组组员包括黄理兴研究员、李建林教授、李新平教授、苗雨教授、李远教授、东北大学陈炳瑞教授、中南大学李地元教授、天津大学赵高峰教授等8位专家。 编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雅江清洁能源科学技术研究(北京)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长安大学等十余家单位,致力于规范岩石纳米压痕试验的方法、流程与技术要求,统一试样制备、试验程序、数据分析及成果整理的技术规范,提高试验数据的可信度与可比性,为深部岩体工程灾害防控、能源高效开发及太空岩体力学参数评估等提供标准化数据支撑。
  评审会上,编制组详细汇报了标准编制背景、主要技术内容、工程应用案例,与会专家围绕标准结构、适用范围、技术条款等核心内容展开深入质询与讨论。最终,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三部标准结构基本合理,内容基本完整,具可操作性,符合团体标准编制要求。会议最后,评审组一致同意三部标准初稿通过评审,并建议编制组认真梳理吸收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内容,尽快形成征求意见稿。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供稿
2025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