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届亚洲⼤洋洲地球科学学术大会在新加坡召开,学会理事长率团参加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5日
浏览数:1288
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第22届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术大会(AOGS 2025)在新加坡举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何满潮院士率队出席,并受邀在固体地球(Solid Earth)会场做学术报告,积极推动岩石力学领域的国际交流。
本届大会围绕地球科学、海洋、水文等领域,共设置了28个主题/特别报告、372场共计2000余个学术报告。其中包括:印度国家地球物理研究所Harsh Gupta教授的“20 Years after the Great 2004 Tsunami”;东京大学Taikan Oki教授的“Evolution of Global Hydrology in the Anthropocene”;德国基尔大学Robert Wimmer-Schweingruber教授的“Space–The Ultimate Frontier”;山东科技大学Benjamin Chao教授的“Everything you wanted to know about Earth’s rotation”;北京交通大学David Higgitt教授的“On Nature-based Solutions and Human Nature: Geosciences in Uncertain Times”等,报告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为全球的科技工作者呈献了一场学术盛宴。
31日上午,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在固体地球(Solid Earth)会场作题为“Accurate Prediction of Geohazards”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在滑坡灾害预测领域应用牛顿力监测技术的成功实践,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利用跨断层牛顿力测量进行地震预测的新思路,其创新性研究成果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会议期间,应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楚剑教授以及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新加坡国家小组主席吴为教授的邀请,何满潮院士率团访问南洋理工大学。交流会上,楚剑院长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究方向与成果,吴为主席分享了ISRM新加坡国家小组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何院士简要分享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以及学会的三大使命:做学问、悟道、科学普及;并介绍了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双方未来合作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何院士还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地铁跨岛线二期CR202项目——新加坡隧道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地下工程之一,参观了项目现场及生物多样性培训中心,重点调研了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生态保护措施及绿色低碳可持续解决方案。 通过与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地震预测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深入交流,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为后续组织国际对比研究计划、深化实质性国际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31日上午,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在固体地球(Solid Earth)会场作题为“Accurate Prediction of Geohazards”报告,系统介绍了我国在滑坡灾害预测领域应用牛顿力监测技术的成功实践,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利用跨断层牛顿力测量进行地震预测的新思路,其创新性研究成果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会议期间,应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楚剑教授以及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新加坡国家小组主席吴为教授的邀请,何满潮院士率团访问南洋理工大学。交流会上,楚剑院长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研究方向与成果,吴为主席分享了ISRM新加坡国家小组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何院士简要分享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效,以及学会的三大使命:做学问、悟道、科学普及;并介绍了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为双方未来合作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此外,何院士还实地考察了新加坡地铁跨岛线二期CR202项目——新加坡隧道工程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地下工程之一,参观了项目现场及生物多样性培训中心,重点调研了其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生态保护措施及绿色低碳可持续解决方案。 通过与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围绕地震预测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深入交流,有效拓展了国际合作网络,为后续组织国际对比研究计划、深化实质性国际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