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欧洲岩石力学大会在挪威顺利召开中国国家小组成功申办2028 ARMS 15大会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2日
浏览数:820
2025年6月16-20日,由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主办的欧洲岩石力学大会(EUROCK 2025)在挪威特隆赫姆隆重召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ISRM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教授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取得丰硕成果,不仅成功申办了2028年第15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RMS 15),还与挪威等欧洲国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为中国岩石力学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大会盛况与中国代表团学术交流
据悉,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挪威、美国、韩国、日本等51个国家和地区的389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中国代表45人,占比12%。EUROCK 2025围绕“深部岩石力学与工程挑战”,共设置了7场主题报告、4场技术研讨会以及48个分会场,共收录论文200余篇。
6月16日上午,ISRM各专委会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其中,ISRM岩爆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Rock burst)、软岩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Soft Rocks)以及地壳应力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Crustal Stress and Earthquake)工作会议在现场召开。岩爆专委会主席何满潮院士出席并主持了会议。其中,由岩爆专委会全体委员讨论研究形成的综述性论文成功发表,科学的回答了岩爆定义和分类,同时围绕岩爆与脆性破坏的区别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积极交流学术问题,共同讨论下一步规划与合作发展计划。
在6月17日的开幕式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ISRM)宣布了年度各大奖项获奖情况。其中,中国科学家及团队斩获以下荣誉:
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岩石复杂力学响应试验系统",荣获ISRM两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奖(IS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第一完成人:周辉。这是中国团队连续第三届获得该学会的技术奖项。该系统解决了深部高应力高水压下岩石力学响应试验的技术难题,已在白鹤滩水电站等4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
2. 武汉大学李孟熠博士凭借其出色的科学研究,博士论文从全球顶尖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荣获2026年度罗哈奖亚军(The Rocha Medal 2026, Runner-Up Certificate)。
成功申办2028年ARMS 15大会
在理事长何满潮院士的亲自推动下,中国国家小组成功申办了2028年第十五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si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ARMS 15)。ISRM亚洲区副主席Ki-Bok Min教授在18日亚洲主席团工作会议上,对2024年以来中国国家小组的贡献表示赞赏和肯定。亚洲岩石力学大会是两年一届的区域性学术盛会,旨在促进亚洲地区在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ARMS 15大会计划于2028年秋季在中国西安举行,预计将吸引亚洲各国及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逾千人参与。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何满潮院士强调,ARMS 15将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亚洲国家共同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重要契机。 参观挪威科技大学岩石力学实验室与隧洞工程考察
17日下午,应挪威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李春林教授邀请,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副理事长康红普院士率团参观了挪威科技大学(NTNU)岩石力学实验室。李春林院士详细介绍了NTNU在岩体锚杆支护理论和岩爆支护创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其开发的D-bolt屈服能量锚杆在全球矿山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随后,中国代表团实地考察了挪威特隆赫姆Pyntentunnelen隧道,对该隧道在无支护条件下保持近50年良好稳定性的机理,及其后续采用锚杆支护后维持近30年稳定的先进支护设计进行了实地调研。何院士特别指出:“挪威在百年工程耐久性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西部深部地下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EUROCK 2025不仅展示了中国岩石力学科研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中欧在技术协同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随着ARMS15的筹备工作启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为全球岩石力学发展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大会盛况与中国代表团学术交流
据悉,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挪威、美国、韩国、日本等51个国家和地区的389位专家学者参会,其中,中国代表45人,占比12%。EUROCK 2025围绕“深部岩石力学与工程挑战”,共设置了7场主题报告、4场技术研讨会以及48个分会场,共收录论文200余篇。
6月16日上午,ISRM各专委会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其中,ISRM岩爆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Rock burst)、软岩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Soft Rocks)以及地壳应力专委会(ISRM Commission on Crustal Stress and Earthquake)工作会议在现场召开。岩爆专委会主席何满潮院士出席并主持了会议。其中,由岩爆专委会全体委员讨论研究形成的综述性论文成功发表,科学的回答了岩爆定义和分类,同时围绕岩爆与脆性破坏的区别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积极交流学术问题,共同讨论下一步规划与合作发展计划。
在6月17日的开幕式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ISRM)宣布了年度各大奖项获奖情况。其中,中国科学家及团队斩获以下荣誉:
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岩石复杂力学响应试验系统",荣获ISRM两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奖(IS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第一完成人:周辉。这是中国团队连续第三届获得该学会的技术奖项。该系统解决了深部高应力高水压下岩石力学响应试验的技术难题,已在白鹤滩水电站等40余个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
2. 武汉大学李孟熠博士凭借其出色的科学研究,博士论文从全球顶尖青年学者中脱颖而出,荣获2026年度罗哈奖亚军(The Rocha Medal 2026, Runner-Up Certificate)。
成功申办2028年ARMS 15大会
在理事长何满潮院士的亲自推动下,中国国家小组成功申办了2028年第十五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sian Rock Mechanics Symposium, ARMS 15)。ISRM亚洲区副主席Ki-Bok Min教授在18日亚洲主席团工作会议上,对2024年以来中国国家小组的贡献表示赞赏和肯定。亚洲岩石力学大会是两年一届的区域性学术盛会,旨在促进亚洲地区在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ARMS 15大会计划于2028年秋季在中国西安举行,预计将吸引亚洲各国及国际岩石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逾千人参与。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何满潮院士强调,ARMS 15将不仅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动亚洲国家共同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的重要契机。 参观挪威科技大学岩石力学实验室与隧洞工程考察
17日下午,应挪威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李春林教授邀请,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副理事长康红普院士率团参观了挪威科技大学(NTNU)岩石力学实验室。李春林院士详细介绍了NTNU在岩体锚杆支护理论和岩爆支护创新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其开发的D-bolt屈服能量锚杆在全球矿山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随后,中国代表团实地考察了挪威特隆赫姆Pyntentunnelen隧道,对该隧道在无支护条件下保持近50年良好稳定性的机理,及其后续采用锚杆支护后维持近30年稳定的先进支护设计进行了实地调研。何院士特别指出:“挪威在百年工程耐久性研究方面的经验,对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的西部深部地下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EUROCK 2025不仅展示了中国岩石力学科研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更为中欧在技术协同创新、青年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随着ARMS15的筹备工作启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学术共同体,为全球岩石力学发展注入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