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9日 浏览数:898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引领广大岩石力学科技工作者,按照中国科协要求,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023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一)发挥政治引领,落实“三重一大”,积极探索党建新模式
  深化党委领导和监事会监督下的“3+1”领导体系工作模式,为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发挥政治引领,落实学会“三重一大”事项,召开党委会(含扩大会议)5次,党工委会13次,“3+1”领导班子工作会2次,审议学会年度工作计划、期刊建设、团体标准、学术年会、财务报告、管理条例修订、人才举荐及科技奖励等事项,部署学会重大改革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国科协和学会党委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各分支机构实行“党政联席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二)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
  经学会九届理事会三十五次党工委会议审议,印发《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方案》。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精神,把牢思想之舵,团结岩石力学科技工作者紧密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1.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加强科技界思想政治引领,院士专家讲党课活动13次
  党委书记带领学会领导班子开展专题党课宣讲活动,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及群团组织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学会落实路径。
  3月19日,党委副书记、中央候补委员、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
  4月28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八一勋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学会名誉理事长钱七虎院士讲授《建设科技强国迫切需要科学家精神》专题党课。
  7月4日,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以《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题做主题教育专题报告。
  7月8日,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以《传达学习贺军科书记主题教育专题党课精神,深入领会习主席关于科技自立自强重要论述,落实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各项工作》为题讲授专题党课。
  7月24日,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讲授《坚持党建统领,落实科技创新》专题党课。
  10月8日,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传达《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文件精神。

  2.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活动6场
  5月4日,青年工作委员会发布《传承‘五四’精神,不复韶华,让0到1的梦想腾飞》倡议书,组织“五四”青年节座谈会;5月26-28日,7月28-30日在南京和大连召开青年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讲授《岩石力学的使命》专题党课,组织“与青年科技工作者同行,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建功”系列活动。

  3.与兄弟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共建活动12次
  2月27日,联合中国科协科技创新部开展联学联建党日活动;3月14日,联合中华医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在吕梁开展联学联建活动;3月31日,各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济南联学联建活动;5月4日,联合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5月11日,联合8家全国学会在大国重器乌东德水电站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月13日,赴中国科学技术馆参观“踔厉奋发新征程,笃行不怠向未来”主题展览;7月4日,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人事教育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8月16日,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开展党建联建活动;9月2日,各分支机构党小组在北京通州开展联学活动;10月20日,联合18家全国学会开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展览。

  4.开展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服务国家重大工程系列活动,16场
  4月17日,召开“科创中国”岩石力学与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大会。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服务团为抓手,先后于3月14日、4月16日、5月9-12日、5月13-14日、9月16日至18日组织“科创中国 智惠吕梁”煤炭绿色开采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科创中国 智惠宜昌”磷矿开发及综合利用高峰论坛、“科创中国”乌东德水电站岩石力学工程问题科技咨询会、“科创中国”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危岩体防治高层论坛、“科创中国 智惠兰州”国家兰海高速公路卡脖子工程“木寨岭隧道”论坛5次“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活动。围绕具体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召开重要学术交流论坛,紧抓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拓宽产学研融合通道,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

(三)搭建党建工作样板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9月17日,党委书记何满潮院士,出席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端访谈,以《坚持党建统领 落实科技创新》为题做主题报告;9月17-22日,牵头组织“全国学会党组织负责人国情研修班”;在“全国学会党务干部培训班”“山西省科协系统学会工作能力提升培训会”“河南省学会学术党建工作培训班”等分享学会党建工作典型案例。在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党建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自律、规范和示范作用

  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奋进的新时代要求,深入实施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持续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深化,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一)“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系类主题活动
  4月28日,钱七虎院士做客“大视野云课堂”讲授《建设科技强国迫切需要科学家精神》专题党课;3月,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一行专程向学会创始人陈宗基先生雕像敬献花篮;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期,学会各级领导及各分支机构和团体会员单位录制“点亮精神火炬”主题视频,为广大岩石力学科技工作者献上节日寄语;配合中国科协组织《领航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文艺展演;5月,在大国重器-乌东德组织召开的中国科协党建示范工作联合体主题教育座谈会上,组织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研讨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机制;10月,牵头18家全国学会发布弘扬科学家精神倡议书,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展览,浏览人次达13.08万;遴选推荐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科学家精神宣讲专家,续推进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踔厉奋发,赓续前行。

(二)选树优秀典型,展现科技工作者风采
  《礼赞 科学家精神》(三)系列读本正式出版发行;持续开展2023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和推荐工作,更加注重面向基层一线和青年人才的遴选推荐。

(三)加强科学家精神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再次获批七部委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23年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2023年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认定名单,由我学会推荐,依托于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申报的"中铁十四局博物馆暨大盾构博物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获得认定。这是继2022年成功获得认定的“深部软岩与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教育基地后第二家基地,并在今年持续推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数字展陈工作。

(四)培育科技志愿服务团队,推动科技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学会蛇蟠岛科普教育基地聚焦“传承雷锋精神·科技志愿在行动”主题,积极组织引领广大科普工作者深入参与科普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表达了蛇蟠岛科普工作者对传承雷锋精神,书写新时代科技界雷锋故事的坚定决心。
  3月,学会“科创中国”煤炭地质专业科技服务团在山西吕梁开展技术培训和企业调研等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是学会促进科技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接地方政府、地方科协、企业,着力将煤炭地质产学融合项目成熟落地吕梁,助力优化吕梁市煤炭开采科技创新的落地行动。

三、提高会员服务质量,持续增强学会凝聚力

(一)汇聚顶尖人才,造就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
  为提高会员服务质量,增强学会凝聚力,把会员发展与服务作为学会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政治任务,筹建会员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会员服务及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拓宽会员发展渠道,构建多层次的会员体系,提供丰富多样的高质量会员服务产品。
  截止到2023年12月1日,学会个人会员总人数为111140,是2022年会员人数的4倍。团体会员单位76家。
  学会名誉理事长钱七虎院士荣获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党委委员、副理事长殷跃平教授,副理事长杜世贵教授,副理事长何川教授,副理事长周创兵教授,中国国家小组副主席潘一山教授,理事刘汉龙教授当选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 完善科技奖励体系和制度,创新科技奖励评审

  1.学会科技奖重新备案备案
  根据科技部关于印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科发奖〔2023〕11 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书面报告的通知》和中国科协印发《学会设立变更科学技术奖核查操作规程(暂行)》(科协创函平字〔2023〕11 号)相关要求,对照检查,及时整改;修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及实施细则》(岩党字〔2023〕04 号),学会科技奖下设子奖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不再设立,新增子奖项“岩石工程师奖”。相关备案材料已上报中国科协及国家奖励办公室重新备案并通过初步审核。

  2.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
  组织开展第十四届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评审。学会奖励办2023年共收到47个分支机构、地方学会、支撑单位、团体会员单位和专家推荐的自然科学奖25项、技术发明奖9项和科技进步奖88项,共122项(2项撤回),同比增长31%;博士学位论文38篇。包括岩石力学基础研究、技术研发、重大工程建设三个主要方面;涵盖矿业工程、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土木建筑、资源与环保等多个行业;项目以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申报为主96项占申报总数78%,其中生产一线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申报的项目48项。     经形式审查、网评和会评,二轮评审三轮公示,最终经党委批准,授予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7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5项;另有1项特等奖异议待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0篇,推荐蔡武强、陈佳耀2名为ISRM罗哈奖候选人。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杜绝打招呼,完善同行评议。科技奖评审机制创新改革,2023年学会科技奖会评创新模式,以学术交流论坛形式召开了4场“2023年度科技创新论坛”。 特邀45名专家及1000余名同行专家围绕汇报成果充分提问探讨,全体参会代表参与投票打分,遴选具有原始创新的优秀项目,能解决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的项目,真正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服务。

  3.获奖成果展示宣传
  组织获奖成果展示、拓展宣传渠道、力争有所推广。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圆满结束后,科技奖获奖成果将分批在学会官网和公众号进行宣传,21项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10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在CHINA ROCK 2023科技创新工业展览会上进行获奖成果集中展示,加大优秀科研成果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了解到最前沿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成果,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得到转化。

  4.科技创新竞赛
  组织第八届青年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创新创业大赛,经初赛、决赛最终决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五名,优秀奖两名。
  2023年8月10-12日,第三届“岩石破坏短临预报”竞赛在太原理工大学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举办。
  2023年学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百名优秀毕业生评选工作,来自39所院校的100位同学被评为“2023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百名优秀毕业生”。
  2023年11月24-26日 将在广州举办第七届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和第七届高校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大学生模型设计竞赛。

(三)制定青年人才成长培育、扶助专门制度,拓展向全国及全球知名科技奖项举荐会员的渠道

  1.青年人才举荐
  (1)项目申报和评审。经中国科协网评和项目答辩,学会今年获批3个科协资助名额和12个科协自筹名额,较往年增加1个科协资助名额。通过学会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以及专家实名等多种渠道推荐,收到84份报名申请,经过资格审查及网评,共有37位青年人才进入会评;经15位专家评委和377名同行专家评议,评选出段淑倩等15名同志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九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被托举人。
  (2)青托组织和培养。2023年5月27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工作会在南京成功召开。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学会监事王明洋院士等专家参会指导。组织青托人才成功申报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工作者系列引领活动,于5月28日在南京组织召开青年科技工作者为科技事业发展建言献策研讨会,来自19个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8位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组织青托人才成功申报中国科协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会议于7月29-30日在大连市成功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4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院士专家参加活动。
  (3)积极参与科协活动。2023年9月27日,学会作为项目优秀实施单位,受邀在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经验交流会上做分享汇报。

  2.国家高层次人才举荐
  学会严格规范推荐流程,通过分支机构、省级学会、支撑单位、团体会员单位等推荐、组织专家评审、公示,本年度向中国科协推荐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5人,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杨春和院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春生正高,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推荐科学院院士候选人3名,工程院院士候选人5名,其中,2人入围工程院有效候选人;推荐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候选人2名;推荐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人。

  3.国际奖项推荐
  共向国际岩石学会ISRM推荐2个科技创新团体奖候选单位,2名青年岩石工程师奖候选人,1名2024年度富兰克林讲座候选人。其中山东大学荣获ISRM2023年度科技创新奖(IS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war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琦教授荣获ISRM青年岩石工程师奖(ISRM Young Rock Engineer Award);东北大学赵骏博士荣获 ISRM 2023年度罗哈奖(Rocha Medal Award);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小组第四次蝉联ISRM最佳国家小组奖(Best performing National Group Award)。

四、搭建一流学术平台,强化我国科技战略力量

  (一)CHINA ROCK 2023创造中外岩石力学历史性记录
  CHINA ROCK 2023第二十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继承并发扬了学会CHINA ROCK大会的三大特点:“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国际化方面,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10余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共21位国际专家作主旨/特邀报告,大会通过全球参与、多元文化融合、最新科技交流等多种方式,推动了国际化进程。规模化方面,本次大会设立“主会场+中心会场+卫星会场”三级会场,北京设置1个主会场和14个分会场,在京外设置13个城市的中心会场,主会场及中心会场下设191个卫星会场。大会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共11.86万人参会,创造了中外岩石力学与工程历史性记录。一体化方面,围绕大会主题“地震与岩石动力学”,以及岩石动力学设计、地震观测与防控、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向的专题,组织了620个学术报告;软件技术、有限元、离散元等16场技术培训;线下4000平米、六大主题展区的展厅,共102家展商展出科技创新成果、技术和装备。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学会改革工作要点》的精神,本次大会设置的“主会场+中心会场+卫星会场”三级会场新模式中,主会场的主旨报告面向科技最前沿,中心会场面向地区特色的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卫星会场是服务于相关领域的全国高校学生、研究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会议模式使得“国际化、规模化、一体化”呈现出突破性进展。

  (二)举办高端论坛,聚集关键核心问题

表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度学术活动汇总表

序号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1

“科创中国 智惠吕梁”煤炭绿色开采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举行

3

吕梁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矿业科学协同创新联盟、中共吕梁市委、吕梁市人民政府

中共吕梁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中共柳林县委、柳林县人民政府、柳林能源与环境院士工作站

2

南海开发与地质灾害高层论坛

3

三亚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海南研究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海南大学、长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海油研究总院

3

“浅层气聚集海域风电场勘察设计一体化成套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

3

杭州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2年“陈宗基讲座”暨深部能源开发与储备中的岩石力学问题高端论坛

3

武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5

“科创中国 智惠宜昌”磷矿开发及综合利用高峰论坛

4

宜昌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宜化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6

第三届岩土工程国产软件发展论坛

4

大连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与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岩石破裂与失稳研究所

7

广西岩土与地下工程学会成立大会暨平陆运河绿色岩土与地下工程高峰论坛

5

南宁

广西岩土与地下工程学会

/

8

乌东德水电站岩石力学工程问题科技咨询会

5

乌东德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9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工作会

5

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河海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10

“科创中国”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危岩体防治高层论坛

5

峨眉山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成昆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及“科创中国”岩石力学与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合体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铁道专业委员会、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11

第三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

6

武汉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武汉大学

JRMGE 编辑部

12

中国科协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

7

大连

中国科协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3

第三届“岩石破坏短临预报”竞赛

8

太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原位改性采矿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4

工程安全与防护专题研讨会

8

海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安全与防护分会与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海南大学

15

智慧基础设施学术研讨会

8

上海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6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2023年度科技创新高层论坛(一)

9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7

第二届中国水下隧道学术论坛

9

济南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工程技术分会、中铁十四局、山东大学、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联合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与地下空间科技发展研究院、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中国铁建水下隧道工程实验室

18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度科技创新论坛(二)

9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19

“木寨岭隧道”论坛

9

甘肃永靖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和“科创中国”岩石力学与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合体

 

20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度科技创新论坛(三)

9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1

第十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能源高端学术论坛

9

重庆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重庆科技学院

重庆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重庆非常规油气开发研究院、能源工程力学与防灾减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辽宁大学等单位

22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3年度青年托举科技创新论坛

10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

23

第八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

9

嘉峪关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放射性废物处置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放射性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环境放射化学分会、国家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创新中心、兰州大学

24

CHINA ROCK 2023

10

北京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各分支机构、省级学会和国际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会(ISRM)各专业委员会

25

第二届"TBM掘进参数数据分享与机器学习竞赛"

10

上海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26

2023年度国际地质力学大会

10

沙特阿拉伯阿尔科巴尔

美国岩石力学学会(ARMA)、达兰地球科学学会(DGS)、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分析师学会(SPWL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SRME)、石油工程师学会(SPE)、矿业冶金和勘察学会(SME)、欧洲地学家与工程师协会(EAGE

 

  1. 联合国内外青年科学家共同研讨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组织“中国科协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
  中国科协主办的“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国际青年科学家沙龙”于7月29-30日在大连市成功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40余位青年科学家和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沙龙设置了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前沿理论、关键技术、监测预警和重大工程示范等四个主题,并通过特邀报告和主旨报告形式展开讨论。特邀报告环节中,8位院士专家分享了最新学术成果,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发展指导。他们介绍了岩土工程灾害链形成机理、地下空间工程模型与风险研究、岩土体灾变感知与应用进展、深埋超长隧洞的地质灾害机理及防护方法、深地工程复杂控渗构造的探测识别与灾害防控等内容。此外,国内外22位青年科学家在主旨报告环节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涉及地下空间储能、地热能源开发分析、微生物成矿研究、黏土矿物对流场影响的数值计算等领域。与会青年科学家们进行了自由讨论,深入探讨了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中的理论方法、计算模型、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等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碳循环和智能感知等交叉学科是未来地工程与能源开发领域的重要方向。为搭建学术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桥梁,与会专家和青年科学家考察了大连地铁四号线隧道施工项目,并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了地下隧道设计施工、设备选型、工程地质情况评估和地球物理勘探等问题。本次沙龙为国际青年科学家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推动了深地工程与能源开发领域的科技创新,助力青年科学家为全球能源和地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2. 为促进岩土工程国产软件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组织“第三届岩土工程国产软件发展论坛”
  2023年4月26-28日“第三届岩土工程国产软件发展论坛”在大连金石滩成功召开。岩土工程国产软件发展论坛旨在促进岩土工程国产软件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广大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数值计算软件开发和应用的业界同行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促进岩土力学与工程国产软件的发展,共同为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凝聚智慧。本次会议有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各地岩土工程数值模拟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约200余人参加。26日下午,以国产软件的自主研发为主题,邀请中国海洋大学邢会林教授、南京大学刘春教授等围绕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有限元与离散元及其耦合方法、细胞自动机数值方法、颗粒流等数值模拟方法与软件做了大会报告。本次会议为推动我国岩土工程国产软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3.为深入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问题,组织第三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
  2023年6月10-11日“第三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讲座、论坛旨在围绕“破裂岩体渗流控制”“深部煤矿岩层控制技术”“高位远程地质灾害”和“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防控”等主题,通过专题报告、大咖面对面、学术研讨等方式,探讨学术前沿问题,为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领域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幕式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薛强研究员致欢迎辞
  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以“深部工程岩体力学与灾害防控”为主题,邀请了六位学者进行了各研究成果的专题报告,大会主题报告内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岩体渗流、大坝建设、川藏铁路建设、雅下电站建设、煤矿深部开采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问题方面做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述,同时还鼓励年轻人在科研工作上,要敢于从“0”到“1”突破,要有批判性、散发性和逆向思维,打开研究思路,争取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突破性创新成果。

  4. 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组织第二届中国水下隧道学术论坛
  9月15日上午,第二届中国水下隧道学术论坛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主题为“科技强隧,协同创新,绿色发展”,旨在总结我国水下隧道最新技术,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融合,促进行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会议采用“线下会议+精品展示+专家分享+互动交流”等形式,钱七虎院士、王复明院士、陈湘生院士和山东大学李利平教授做大会主旨报告,杨晓杰主持活动。三个主题论坛涵盖工程建造、隧道建造理论与新方法、隧道装备,围绕我国大盾构隧道建造关键技术突破、城市隧道及地下工程难题和挑战等,全面展示学术前沿成果,是院士专家和广大隧道科技工作者深入交流的一场技术盛会。同时,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精品工程、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展示活动,推广优秀成果与应用经验。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将乘车参观中铁十四局济南黄河隧道项目。该隧道是目前国内在建的直径最大的公轨合建盾构隧道,具有长距离、大直径、浅覆土、高水压、穿越地上悬河等特点,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隧”,是中国水下隧道的示范工程项目。本次论坛极推广和传播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鼓励创新突破,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了我国水下隧道领域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水下隧道领域的技术进步。

  5. 为推动解决我国能源开发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第十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能源高端学术论坛
  9月22-25日,“第十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能源高端学术论坛”在重庆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岩石动力学与能源开发工程”为主题,邀请了4位院士、5位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0位杰青或长江学者作大会特邀报告。四位院士分别以“深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描述与开发模式的思考”“长隧道在波传作用下的2.5维受震分析”“氢能:绿色未来”“深部巷道安全与长期稳定防护问题”为题进行了特邀报告,其他特邀报告人也围绕 岩石动态力学性质与本构关系、岩石动态特性数值模拟与仿真、油气开发岩石力学理论与方法、山区岩石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报告。大会同步开展了专题报告与研究生论坛,专题报告包含岩动特性测试新技术与新方法、能源工程岩石动力学前沿技术与实践、爆炸及动载破岩的理论与技术、岩石动态破坏机理与数值模拟四个主题,55位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代表围绕以上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在研究生论坛中,来自全国高校的23名研究生代表围绕“岩石动力学与能源开发工程”主题作了学术报告。此次会议的学术交流研讨,能有效促进岩石动力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解决我国能源开发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

五、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

  2023年,围绕学会十四五规划期刊建设与发展战略,学会期刊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其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JRMGE、UNDSP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Rock Mechanics Bulletin被SCOPUS收录,Geohazard Mechanics被EBSCO收录。编辑工作委员会还承担了CHINA ROCK 2023学术年会征文工作,举办了第三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期刊论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 采编、出版相关工作
  (1)按年度计划完成12期正刊和2期增刊出版工作,共发表论文341篇;
  (2)按计划开展采编流程和出版流程的优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基于移动端的多媒体信息平台;
  (3)按计划开展期刊学术质量提升工作,在知名专家约稿、重大项目跟踪、重大原创成果展示等方面有序推进;
  (4)按计划推进编辑队伍建设,提升团队业务能力。

  2. “陈宗基讲座”及优秀学术论文“陈宗基奖”品牌建设
  (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2年“陈宗基讲座”暨深部能源开发与储备中的岩石力学问题高端论坛于2023年3月24-26日在武汉隆重召开。并于3月24日晚上召开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第九届编委会第二次扩大会议;
  (2)开展2024年“陈宗基讲座”筹备工作。2024年“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主讲人为康红普院士,主题为矿山采动应力与围岩控制理论及技术。

  3. 期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1)2023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的学术指标和学术影响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据202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达到14860和4.047,核心影响因子比2022年的3.025提升33.8%,核心他引率由0.93提升到0.94,是土木工程和力学学科第1本核心影响因子达到4.0的学术期刊;


图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2023年核心影响因子变化曲线

  (2)据202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图书相关指标》,《学报》再次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3)据2023年CNKI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学报》再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二)《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1. 采编及稿件收录
  编辑部严格完善采编流程与学术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把控采编时间,提高编校效率,截至2023年11月8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系统收稿1014篇,正刊录用114篇,增刊录用84篇。

  2. 期刊出版
  截至11月,2023年一至五期共发表论文179篇,增刊发表论文127篇,网络首发论文26篇。

2023年发文

期数

增刊一

增刊二

网络首发

发文量()

39

35

34

36

35

待刊

60

67

26

合计

332


  3. 核心数据库收录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目前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等收录。

  4. CNKI最新数据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3版)》影响因子1.961比上年度提升18.56%;他引影响因子1.691比上年度提升14.33%;影响力指数278.133,在180种土木建筑工程期刊排名16。
图2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三)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 办刊质量得到进一步增强
  2023年,JRMGE预计来稿量达到1900篇,发表论文229篇,接收率20%-25%左右,中国作者(含港澳台)论文约61%;海外论文比39%,其中发达国家论文占比约为28.8%。

  2.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022年CiteScore为10.9,在岩土工程与工程地质类211种期刊中排第9名(Q1区)。2022年JCR影响因子为7.3,在岩土工程与地质工程领域的41种期刊中排第2位(Q1区)。2023年出版2个专辑。

  3. 成功举办3个会议
  2023年6月10-11日在武汉成功举办第三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
  2023年10月16-17日在沈阳成功举办第四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三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
  2023年10月17日,召开主编联席会议;
  2023年10月16日在沈阳举办期刊发展座谈会,参与的期刊有5本,其中,本学会的期刊有2本,即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和Geohazard Mechanics。

  4. 改为月刊
  2023年1月,JRMGE改为月刊,每年刊发12期论文。

  5. 获奖情况
  获得202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6. 评选情况
  2023年3月评选出19名优秀审稿人,12名优秀科学编辑,10篇优秀论文。

(四)Underground Space
  2023年度,Underground Space期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以韧性、绿色、智能、人文为核心,坚持生态化办刊理念,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1. 编辑部每半个月召开工作会议,对期刊发展事务及状态进行评估讨论,落实期刊发展规划,并进一步优化期刊审稿和出版流程;
  2. 2023年5月评选2022年度最佳评审人、最佳论文奖,10月评选2022年期刊优秀编委;
  3. 2023年7月召开线上编委会议,讨论期刊现状与发展,积极听取编委们建议性的意见和建议;
  4. 参加“低碳·智能·韧性—土木工程学科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CHINA ROCK 2023”、“第十四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上海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科技期刊专委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等学术会议,加强沟通交流,宣传期刊成果;
  5. 在微信、LinkedIn、Research Gate等平台宣传推广。
  6. 通过以上措施,增强了期刊的品牌形象,提升了Underground Space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取得以下成效:

  (1)期刊2022年JCR影响因子6.4,在Engineering, Civil分类中排名13/139, 位于Q1区,也是土木工程领域前10%期刊中唯一国产期刊。2023年论文下载量已接近18万次,年均被引频次超过1200次;
  (2)2023年1月被EI收录,入选中国知网“202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主编朱合华教授获2023年度上海“科技期刊杰出科技人物”称号。

(五)Rock Mechanics Bulletin
  2023年度,Rock Mechanics Bulletin期刊在学会的指导下开展新刊建设工作,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2023年1月、4月、7月、10月按期出版四期,发表文章44篇;
  (2)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组建专刊形式完成四期出版;
  (3)被Scopus、DOAJ、EBSCO数据库收录;
  (4)国际化发展:中国作者占比47%,国际53%,发文前6位国家为中国、美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加拿大;
  (5)申请期刊国内连续出版物刊号,目前已将材料提交至国家新闻出版署;
  (6)组建首届青年编委会,128位青年编委,并建立工作制度;
  (7)微信平台、美国科学促进会平台定期推送新文章与期刊动态。
(六)Geohazard Mechanics

  1. 创刊号在线出版
  2023年3月24日,Geohazard Mechanics创刊号正式在线出版,Geohazard Mechanics首期共上线10篇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创刊号作者团队涵盖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孟加拉国7个国家。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全球科学新闻发布平台EurekAlert!对GHM创刊号文章进行了报道。

  2. 获批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2023年5月,Geohazard Mechanics获批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及期刊出版许可证,正式成为一本拥有国际、国内双刊号的期刊。

  3. 被EBSCO数据库收录
  EBSCO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多学科全文数据库之一,是全球有数千家机构和数百万用户正在使用的、直观的在线索引平台。通过提供优质的数据库资源和搜索功能,EBSCO帮助各类科研人员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扩大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Geohazard Mechanics被EBSCO数据库正式收录,表明期刊学术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对进一步提升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显示度具有重要意义。

  4. 建立首届青年编委会
  2023年,Geohazard Mechanics面向海内外发文招募青编委,283名青年科学家报名。最终筛选出170位海内外青年编委建立了首届青年编委会。

  5. 开展了GHM大讲堂、期刊发展座谈会等活动
  2023年,Geohazard Mechanics不定期开展了GHM大讲堂活动,邀请了曹晨教授、Charlie Chunlin Li院士、赵同彬教授等多位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讲座。
  2023年10月16日,在第四届“钱七虎讲座”期间,Geohazard Mechanics组织召开了JRMGE、GHM、DRE、IJCST、DUSE五家期刊与青年学者座谈会。

(七)服务CHINA ROCK 2023学术年会
  编辑工作委员会参与了CHINA ROCK 2023学术会议正文工作,组织论文审稿、终稿提交、校样和出本版工作。共收到投稿296篇,录用166篇;其中期刊投稿115篇,录用14篇。所有会议论文至少有2位专家开展同行评审,同时经过出版社编校和作者校样,确保了稿件的质量,有力服务了CHINA ROCK 2023学术年会。

(八)举办第三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期刊论坛
  2023年10月29日,以林松清、张洁为召集人,在武汉举办了第三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期刊论坛。参与的中文版期刊有17本,英文版期刊有19本,共计36本。活动扩大了学会在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期刊中的影响力,对岩土力学与工程地质领域期刊高质量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建设专业型科技智库,助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一)汇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高端科技创新智库
  通过学会开展学术交流、科技评估等活动,汇聚顶尖级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充实学会科技智库,截止2023年11月在库专家总人数1296人,较去年新增114人。其中:院士专家库85人(两院院士71、国外院士14);标志性人专家才库184人(千人计划、杰青、长江学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九届常务理事);青年专家库103人(优青、青年长江学者、青年千人计划、青托人才、以及40岁以下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青年专家)。

  (二)建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做好科技咨询、成果评价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1. 提升学会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
  截止11月4日,组织开展“复杂构造条件下层状岩体特高陡边坡稳定控制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评价及“金坪子滑坡Ⅱ区治理效果评价及长期稳定性研究”科技咨询等线上、线下项目第三方技评估28项。

  2. 团标工作
  (1)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23年10月13日-15日在武汉召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团体标准编制培训班暨研讨会(第5期)",此次培训班暨研讨会目的为促进新标准化法的贯彻与实施、规范和引导标准化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团体标准起草的科学性和编写的规范性,同时为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标准起草人和审查人员业务水平,参会人员主要来自学会第6、7批立项获批的团体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联系人等共72人参加了会议。
  (2)有序组织,严格把关,高质量完成团体标准评审、报批工作。今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完成第七批团体标准立项并积极地推动已立项团体标准评审,至今已有七批团体标准立项,共计107项标准,其中2023年度批准18项团体标准立项,并组织了26次团体标准评审会议,另已有《悬索桥隧道式锚碇现场模型试验技术规程》等12项团体标准按照"团体标准保质出精品"与"标准要标准化"的要求,并经过大纲、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等高标准评审环节,最终符合发布条件准备后续出版工作。
  (3)持续关注,积极推动标准编制工作。标委会持续对第一批至第六批共计89项已立项的团体标准的执行进度实时反馈,通知尚未启动编制工作的项目主动推进项目进度,确实需要重新申报立项项目及时进行清理;对已发布的37项标准进行跟踪调研,开展应用效果评价,做好团体标准应用评价工作。

(三)做强“科创中国”品牌,开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系列活动
  利用“科创中国”供需开放、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功能,8月1——4日,学会组织“科创中国”大地感知与智慧控灾技术产业科技服务团赴云南调研,为滇中引水工程提供科技服务。调研旨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对滇中引水工程的技术支持,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难题,推动工程的顺利实施。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科技服务团为抓手,先后于3月14日、4月16日、5月9-12日、5月13-14日、9月16日至18日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系列活动5次,围绕具体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召开重要学术交流论坛,紧抓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拓宽产学研融合通道,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

  1. 聚焦木寨岭隧道建设经验和创新工法,组织“科创中国·智惠兰州”国家兰海高速公路卡脖子工程“木寨岭隧道”论坛
  9月16-18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以及“科创中国”岩石力学与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同主办的“科创中国·智惠兰州”国家兰海高速公路卡脖子工程“木寨岭隧道”论坛在甘肃永靖成功召开。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木寨岭隧道的建设经验和创新工法,同时也展示了公路隧道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突破。此次论坛的举行,对于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分别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机构的多位院士,以及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甘肃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张世荣等重要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工程院97岁高龄的孙钧先生专程为会议的召开发来视频贺词。论坛期间,多位重要嘉宾做了精彩演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深度解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创新路径和成功经验,为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论坛还展示了木寨岭隧道科研攻关的艰辛历程,将科研成果进行了普及和推广。在此基础上,论坛强调了在未来的工作中,要以"开放科学"理念,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和知识共享平台,构建开放科学生态,以更好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澎湃动力。

  2. 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组织“科创中国 智惠宜昌”磷矿开发及综合利用高峰论坛
  2023年4月16日,“科创中国 智惠宜昌”磷矿开发及综合利用高峰论坛在湖北宜昌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宜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杨卫华,湖北省应急管理厅煤矿山安全监管处副处长王弘滨,宜昌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刘琪,宜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大真,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杜时贵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赵景礼,日本工程院院士、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主席汪发武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本次活动是学会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的号召,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以科技服务团为抓手,召开的重要学术交流论坛,论坛紧抓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拓宽产学研融合通道,开展磷矿开采科技创新,推动宜昌矿产资源绿色可持续高效发展,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和新装备助力提高磷矿开采效率、实施低碳绿色开采以及促进磷矿开采与煤矿开采技术相互融合,为磷矿开采实现绿色高效、技术升级换代指明了方向。

  3.聚焦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灾害防治,组织“科创中国”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危岩体防治高层论坛
  5月13-14日,“科创中国”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危岩体防治高层论坛在四川峨眉山成功召开。会前,会议精心组织了参会代表乘坐轨道车针对成昆线K270、成昆线K279、成昆线K295泥石流、新成昆特克中桥高能级拦挡网共计4处进行考察,全程历时10个小时,向代表详细介绍了考察点崩塌落实病害情况、病因分析和治理措施等情况。本次论坛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时,以交流山区高位高陡危岩体防治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经验与成果为手段,进一步探索高位高陡危岩体识别评估和防治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为高位高陡崩塌危岩体整治加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今后系统性解决复杂艰险山区高位高陡崩塌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实践。

七、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一)健全组织机构
  依据九届理事会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2023年4月16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宜昌隆重召开,科普工作委员会成立,并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党的工作小组。科普工作委员会将与科技科普部一起负责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各项科普工作。

(二)广泛开展示范性科普活动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梦想和科学志向,围绕“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建党节”以及“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并调动相关单位,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普作品大赛、科普进行校园、科普进社区和科普进工程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呈现出“比赛、宣讲、观展、实践”一体化的活动特点。
  1.举办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摄影赛及首届科普作品大赛
  通过摄影艺术手段与科普结合,促进科普文化创作,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我学会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摄影赛”。此外,举办了首届科普作品大赛,全国80余家单位和个人共计投稿180余件,包含科普推文、科普挂图及科普视频作品等,有近60余件作品被评为优秀作品。

  2. 开展科普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
  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及全国科普日期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三峡大学先后开展了科普进中小学校园系列活动。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科普宣讲老师走进宜昌市深圳路小学、唐家湾小学和宜昌市第八中学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同时,科普工作委员会老师们与中小学生积极互动,并向中小学生捐赠了一批科普读物。累计有近600名中小学生参与该系列进中小学校园活动中。

  3. 开展“三走进”系列活动
  “七一建党节”及“全国科普日”期间,山东省济南甸柳第一中学积极响应历下区科学技术协会与历下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开展的“三走进”系列活动,组织队员们走进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中铁十四局博物馆进行参观。队员们分别参观了中铁十四局博物馆,大盾构博物馆和科学家精神展厅,了解铁道兵第四师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突出贡献,近距离感受到了我国水下隧道建造技术水平和大盾构装备制造创新发展历程,领会科学家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科学家精神。

  4. 组织开展系列科普专题讲座
  2023年3月以来,学会组织开展了多场科普专题讲座。三峡库区巴东野外试验场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科普专家熊承仁教授作了题为“常见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逃生”科普报告,受众2100人。科普工作委员会联合西藏农牧学院,邀请二级研究员、“典赞 2018年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中国气象学会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团副团长、国家气候中心新闻发言人等名誉的周兵研究员,进行极端天气与全球沸腾的时代专题讲座。报告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强发,气候影响日趋严重,气候危机形势严峻,复合型气象灾害时有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稳定带来重点挑战。

  5. 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
  9月19日-20日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首钢工业园开幕,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郭永成副教授参加了本次大会和专题论坛“科普创作传播的范式变革”。

  6. 走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地质科普进机关
  2023年9月20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主办了主题为“走进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推动地质科普进机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熊承仁教授为机关人员详细介绍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常见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防治方法等,学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增强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7.对工程实地进行现场考察活动
  在“七一建党节”及“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期间,科普工作委员会与三峡大学还联合组织三峡库区链子崖危岩体、新滩滑坡和318国道宜昌段等工程实地现场考察活动。三峡大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电气工程专业的部分师生、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三峡工程枢纽管理局及318国道改建工程现场人员等累计近200人参与了活动。参与者学习了链子崖其独特地貌特征与地质构造,了解了链子崖的危岩体岩体结构,王孔伟老师、许晓亮老师向其他专业学生讲解了长江三峡新滩滑坡成功预报与搬迁避让的工程案例,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向大家介绍了318国道宜昌长阳段工程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及存在的难点和技术创新点。

(三)科普教育基地与专家团队建设

  1. 先后成立科普教育地基2个
  2023年3月30日上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济南组织召开中铁十四局博物馆暨大盾构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评审会。
  2023年11月13日上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黄山市组织召开花山谜窟科普教育基地评审会,相关材料已报送总会审批。

  2. 成立科普专家团队1个
  成立了三峡大学张业明教授科普专家团队,并入选第六届湖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四)科普书籍和读物出版

  组织撰写和出版科普读书两部,推荐科普读物《鹿灵探海记》申报“点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
  出版《地球的过去与未来》科普读物1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龚一鸣教授团队)
  编撰完成了《常见地质灾害应知应会读本》(三峡大学张业明教授团队待出版)
  推荐《鹿灵探海记》申报“点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

(五)科普信息化、数字化工作进一步提升

  科普工作委员成立以来,在原有“科普中国”基础上,注册了“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了常态化科普信息宣传推介机制。
  各平台累计发布科普推文近400篇,其中原创作品100余篇,音视频作品30余篇, 科普中国关注人数约26.9万,累计阅读量80余万次,新浪微博和今日头条累计阅读量50000余次。
  5月以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中国科协科普新媒体榜单215个全国学会和32个省级科协平台集中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11月,湖北省电视台采访并集中宣传报道了中国岩石与力学工程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及三峡大学的科普工作。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一)搭建国际化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升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理论和实践的国际化水平
  1. 联合主办国际地质力学大会(IGS 202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联合美国岩石力学学会(ARMA)、达兰地球科学学会(DGS)、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等共9个国际学会,共同主办2023年度国际地质力学大会(IGS 2023)。本次大会有以下成就:1)在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亲自部署及带队下,学会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盛会,成员由来自中国13个科研机构的51位专家代表组成。ARMA前任主席Gang Han博士称赞中国代表团从学术、专业、人文等方面都展现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并对本次会议做出了卓越贡献:会议总规模350人,中国参会人数51人,占比15%;大会论文投稿数450篇,中国代表论文投稿总数230篇,占比52%;会议学术报告共计220个,中国专家学术报告占比13%。2)学会首次在境外联合办会并参展,在IGS 2023的展台上介绍了我学会基本情况和近期主要成绩。3)本次国际会议上专门为中国学者设立中国专场研讨会,何满潮院士等四位专家在会上作报告,交流中国最新学术进展;4)中国代表团部分代表访问了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KAUST)。KAUST大学Tony Chan校长会见了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双方讨论了地震预报等前沿科学问题,同意加强双边合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 组织出访国际岩石力学大会(ISRM 2023)
  2023年10月9-14日,第15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在奥地利萨尔茨堡召开。学会组织来自中国23个科研机构的共80位专家代表参会。在本次大会中,中国的注册代表103人;中国投稿文章收录总数中国87篇;共有15位中国代表作大会报告;30位中国代表展示海报。在本次大会中,中国团体和专家奖项收获颇丰,其中,中国国家小组获得ISRM最佳国家小组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这是中国在2015、2017和2019年后再次蝉联该奖项,体现了我国持续的卓越表现。此外,ISRM非连续变形分析专委会在焦玉勇和赵高峰两位主席的带领下脱颖而出,荣获四年一度的杰出专委会奖。山东大学团队以其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灾变试验方法与模拟技术创新成就获得ISRM的科技创新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王琦教授荣获ISRM青年岩石工程师奖。会上还宣布了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张丰收教授为亚洲区副主席(VP at Large)。这一系列的荣誉标志着中国在岩石力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3. 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岩石力学大会(ARMA 2023)
  2023年6月24-28日,学会组织来自中国13个科研机构的共28位专家代表出访第57届美国岩石力学大会/地质力学大会(AMAR 2023)。此次大会中,中美双方学会举行了首次非正式会晤,双方重点讨论了双方在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联合主办国际会议等方面未来开展合作的具体方式和途径。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张逸群教授、东南大学张琦副教授2位中国青年学者入选2023年度ARMA未来领军者(Future Leader),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盛茂教授喜获ARMA主席特别提名奖。此次出访是学会首次正式组织代表团参加ARMA学术年会,对于促进和深化中美双方学会在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持续推动中美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热线,不断深化中美合作与交流
  继2021年10月,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与美国岩石力学学会主席Gang Han博士举行会谈,确定设立中美岩石力学学会主席热线后,截至2023年2月,共进行4次会谈。双方深入交流和探讨了2023年度继续在合作举办品牌国际学术会议、共同推进国际对比研究计划、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议题的具体举措。在第4次会谈中,何满潮理事长重点介绍了CHINA ROCK 2023的办会设想以及国际对比研究计划2023年度的实施计划。Gang Han主席重点介绍了2023年度ARMA将要举行的重要学术会议--第57届美国岩石力学大会及2023国际地质力学大会的会议情况,并热情邀请CSRME派代表团参会。此外,由中国国际由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与其他八个国际学会联合主办的IGS 2023也是中美主席热线第4次会谈达成的成果之一。双方约定将不定期地就双方关切的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将国际合作持续稳定地坚持下去。

(三)组织发起“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测量”国际对比研究计划,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会加强了与ICGdR的交流与合作,联合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印度等10个国家共同发起了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测量国际对比研究计划(International Correlation Research Program of Cross-Fault Measurement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今年,学会进一步推动国际对比研究计划,促进实施步伐。先后于3月及6月两次带队组织开展土耳其地震科学考察。在第二次考察中,考察团在土耳其棉花堡大学参加了“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2023 February 6 Kahramanmaraş (Turkey) Earthquakes and Lessons to be Drawn”国际学术研讨会。此行中,何满潮院士还对全球主要地震带活动性断层开展跨断层牛顿力等变量的监测,并初步确定了两个国际对比研究计划“面向地震预测的跨断层测量”的牛顿力监测安装点。

(四)持续加强国际组织联络与履职能力,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2023年度,学会持续加强与ISRM、ICGdR等国际组织的联络合作、及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深化和增强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联络与履职能力。2023年度ISRM中国会员人数持续攀升至2711人,继续保持ISRM第一大会员国地位。今年,学会三次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国际会议(第57届AMAR学术大会、第15届ISRM 2023大会、IGS 2023研讨会),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平台上发声,加强中外岩石领域的学术交流。其次,推进后备人才培养,在国际科技治理机构中的履职能力。2023年10月,学会兼职秘书长张丰收教授成功当选ISRM副主席。并向国际岩石学会ISRM推荐2个科技创新团体奖候选单位,2名青年岩石工程师奖候选人,1名2024年度富兰克林讲座候选人。其中,山东大学荣获ISRM 2023年度科技创新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琦教授荣获ISRM青年岩石工程师奖;2022年推举的人才中,东北大学赵骏博士荣获 ISRM 2023年度罗哈奖;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小组第四次蝉联ISRM最佳国家小组奖;非连续变形分析专委会在两位中国学者焦玉勇和赵高峰教授的带领下,荣获四年一度的杰出专委会奖。最后,岩石学会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主张科技合作的共赢理念。通过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国际平台,倡导资源共享、经验互通,推动岩石学研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灾害预防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地震后,学会先后两次组织科学考察活动,就地震预测和防治方面与世界各国专家进行探讨,致力于共同解决地震难题。学会将继续依托国际学会各专委会开展国际会议、国际培训、制定国际标准,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九、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一)强化组织建设,深化治理结构改革,加强学会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学会管理模式。
  1. 组织机构调整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秘书处,建立健全秘书处组织机构,在学会党委会休会期间,党工委先后组织召开4次工作会议,深化组织机构改革,形成学会人事干部调整及任命事宜。具体如下:
  秘书处设置综合管理办公室、学术会议-国际交流办公室和数据信息-战略发展办公室三个办公室。3月17日,组织召开秘书处工作人员应聘答辩会,扩充国内秘书处工作人员队伍。参考借鉴美国岩石力学学会“未来领导人计划”,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平台,促进编制合理化,设置国际事务秘书处。面向国际科技工作者,启动第二批“共产主义萌芽式”干部队伍招聘工作,选拔业务好、英语好的青年人才参与。

  2. 服务决策层,秘书处工作规范化
  组织召开秘书处工作例会10次、秘书长办公会15次,全国秘书长会3次以及学会业务工作会议52余次;完成会议纪要50余编并汇编成册。中国科协收文189份,其中需传达各部门处理的有158份,党字发文10篇、岩党工字发文15篇、岩学字发文250篇、岩函字发文66篇。

(二)加强分支机构组织建设工
  1. 加强沟通联系,互促进,共进步
  学会有51个分支机构,21个省级学会,76家团体会员单位。坚持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同步发展,保持与分支机构的交流,扩大交流合作,提升组织凝聚力。结合2023年第二十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年会中心会场的筹备工作,针对学会会员,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会员发展与服务,展开现状调查和集中探讨,5-9月期间,调查访问分支机构20余家。

  2. 加强分支机构培训学习,组织分支机构考核,以评促建,提高分支机构治理能力
  各分支机构在第九届理事会党委的领导下,团结引领广大岩石力学科技工作者,围绕主责主业,坚定不移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分支机构在党建引领、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国际青年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学会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分支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学会于1月15日组织召开了2022年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分支机构考核工作会议,2月15日经第九届理事会党工委第三十二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考核结果,2月17-23日通过学会官网对其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异议反馈。根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分支机构组织管理条例》,对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和地下工程分会等10个分支机构进行表彰。根据每个分支机构的特色和问题,结合考评结果,逐一致函沟通。

  3. 做好分支机构成立申报审批工作,严把材料申报质量,严格审批程序。
  学会党委高度重视分支机构组织建设工作,多次组织党委会(党工委会)审议相关事项,制定学会分支机构建立原则及目标,指导并加强分支机构组织建设工作。
  2023年,共有16家单位向学会提出想申请成立分支机构,其中提交申请材料的有3家,较成熟的有2家,根据工作需要,于11月26日组织召开专家评议会,由分管组织建设的“3+1”领导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施工技术与装备分会(筹)和AI技术实用化专业委员会(筹)进行评议。
  根据学会章程和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有序推进、逐一指导各分支机构和省级学会的换届工作和成立大会。其中,召开成立大会的有科普工作委员会和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航空遥感技术等7家,开展换届工作的有岩溶勘察与基础工程专委会和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等14家。此外,还有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委会和地下空间分会等8家待换届的分支机构正在逐步推进。

(三)落实秘书处工作人员专职化聘任,建设高效率、专业化、年轻化秘书处
  秘书处作为执行机构,在理事会党委的领导下,高效的完成了既定任务,学会各项工作特色鲜明。为进一步弘扬正气、树立标杆,激励秘书处工作人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1月16日组织召开秘书处2022年度考评会议,2月17日,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根据《秘书处工作人员年度工作考核管理办法》,第九届理事会第三十二次党工委工作会议决议,对牛晶蕊、王焯、张丰收等10位工作人员予以表彰,授予“2022年度优秀工作者”。
  积极参与中国科协全国学会专职人员水平评价试点工作,促进秘书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学会积极申报,本次共有3人申请参加水平评价,其中2人申请中级、1人申请高级。
  积极参加科协、民政部及相关单位的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本年度参加培训共计17场26人次。

(四)推进学会信息化建设
  学会信息化建设工作卓有成效。进一步完善会员系统、会议系统、财务信息化系统、专家库、科技奖评审系统、青托评审系统、投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11万余会员管理及会议服务工作,实现6个部门51个分支机构及13个中心会场各类学术会议及活动的财务收支规范化管理。

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学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聚焦靶心、守正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协同”,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结合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科领域发展需求,提出2024年工作的思路举措:
  第一,坚定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作为首要目标,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作为思想政治引领的有力抓手,激励岩石力学与工程科技工作者勇担科技创新使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第二,引领学科发展,坚持两个维度学术会议重要改革,优化三级会场的办会模式,坚持为科技服务,为未来服务,对历史负责的原则, 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会议。
  第三,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助力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工作要贯彻开放科学理念,用开放科学“数据共享、合作研究、量变到质变”的三大原则指导办刊方向,在原有审稿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开放科学的审稿系统,促进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稳步推广开放科学理念,构建开放科学生态。
  第四,做好顶层策划,聚焦主责主线主业,加强学术科普智库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加强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五,做好岩石力学事业国际化,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合作、包容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建设性论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务实合作,共筑开放科学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