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垂范,科学耕耘到生命最后时刻---孙钧先生往事回忆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09日 浏览数:235
  2023年12月20日,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会议室,孙先生在组织全国各地十数名专家进行“重庆江北区北城天街地下人防工程”(下称:北城天街人防工程)项目的科技论证会,孙先生原本要求两天会期,考虑到身体状况,在与会者力劝下,缩短为一天,先生在轮椅上全程参加,分上午、下午两个时段,中午工作餐期间,先生回家稍事休息。

1.jpg

2.jpg

  会议无疑是充实、圆满、成功的。会议结束时刻,大家不约而同起立,为孙先生这位科学常青树深情祝福,掌声经久不息,先生坐在轮椅上缓缓离开会议室,向大家挥手道别。
  本次会议的渊源由来已久,我们都十分期待。会前,孙先生在上海家中多次召集预备会,对邀请与会的专家成员、会议议题、会议材料、人员分工等,与多方频繁细致沟通,很多内容其实已经酝酿超过一年。重庆方面,我们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蒋树屏地指导下组织研讨,聚焦问题,向孙先生及会务组呈报了待议事项——
  重庆市北城天街地下人防工程的一期工程建新北路地下人行通道的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
  一、一期工程的起始连接点,路线朝东向从建新北路与轨道三号线区间隧道之间地层穿越……从围岩稳定考虑不宜太浅……岩土力学合理性如何?
  二、……城市闹区施工环保要求极严。故该工程施工拟采用自由断面掘进机+双侧壁导坑开挖+加密跳槽开挖密度+拉长分部镜面距离等开挖方法;并采用管棚锚管+长短锚杆+型钢支撑+二次衬砌+仰拱结构的基本支护形式,必要时采取镜面随机注浆措施以加固开挖面破碎围岩。以上施工行为是否符合岩土工程的基本原理?……
  孙钧院士会上会下多次对我们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加低碳、更加安全、更加环保,建设和产品要更加精美、更加智能;要注意将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信息工程等的思想-方法-技术-产品植入传统产业和工程中,获得新型品质生产力,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他指出:北城天街人防工程就是典型的城市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填土-软岩地层、楼宇-管网密布、大跨-浅埋边界、地铁-道路近临等构成工程建设难点,安全与环保要求高,一定要认真分析,深化方案,降低风险、确保成功!孙先生在对我们提出上述原则性要求的同时,还对我们初定的断面形状-支护参数-结构形式-开挖步序-信息反馈等设计技术方案提出真知灼见的具体意见。孙院士已98岁,这些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才能完成!老科学家孙先生靠着对科技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与自己衰弱的身体作顽强拼搏,是我等后辈永远的学习榜样!
  这次研讨会后我们陆续离沪。12月21日下午,先生发微信给我:“……贵团队一行想此时已在(或顺风到重庆了)。这次会议我认为已取得了约7-8成的成功。我特别感谢贵公司肖总和我团队王余富教高已做的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今后进一步细化、深化的厚实基础。我从会议回来后,已在仔细自我对王余富方案作评价。初步认为:他的方案已做了不少研究,漏项可以补齐。约可在周内在我家召集4位成员再详细议论半天。有感他的方案已有一定深度,暂建议为第一(方案);我本人所联系采用浅埋暗挖多洞室用顶砌块机(上海已有3台),结合两到三排管桩方案似可列为第二(方案),在砌块围护结构保护下内衬整体浇筑。这项工作约在10天左右(~12月24日)完成。25日后五天,我受邀去上海市海军第二军区大学休养和拙体全面检查……蒋树屏大师,用他的丰富设计施工经验提醒了许多问题,使我敬仰,也再次问候他。”
  一如六年来交往所熟悉的风格,先生行事周全慎密,有首有尾有节奏,我赶紧复信:“此同济之行,先生‘小事大办’,举轻若重。为人厚重醇绵、周详温暖,为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晚辈冒昧妄评,然真情实感。先生大风范,非我辈稚语可以尽表。各位专家以师门会聚,秉承先生言传与身教,各抒己见、情恳意达,严谨客观……凛冬已至,先生保重,春暖花开,再约,来上海看望您!”当晚,先生再发微信回复我:“……革命事业仍在继续,永不懈怠!”
  北城天街人防工程项目论证研讨会,是孙先生生前最后一次组织/参加的学术活动。先生勤勉躬耕于终生,虽耄耋期颐而生命力不减澎湃,以行践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jpg

  定格先生这最后的工作时光,是我们陪伴先生画了圆满的句号,于斯荣甚。然而,让先生为我们的项目如此劳顿,于斯又愧极。
  2024年3月7日,在上海参加孙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期间,很多专家教授都谈到先生参加年前的论证会事,科学耕耘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终生无憾,令人感动称奇。作为亲历者,我应该把这段故事完整呈现出来,汇报分享给大家,以资缅怀和学习。
  我们是因为北城天街人防工程叨扰孙先生的。首次拜访是2018年6月,也是在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的会议室,孙先生召集近十名专家与会,我们做了项目情况汇报。当时项目在概念方案阶段,先生听完汇报,提出几点看法:
  1)社会资本参与单建式人防工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平战结合,非常有意义。
  人防工程是战备设施,这个战备功能,截至目前极少使用,但事关国家安全,不能因为用得少而不建。无论是已建人防,还是新建人防,战备功能重在“准备”,平时是闲置的。闲置期间,仍需维护,因此国家花费很大。如果平战结合,平时能用起来,产生经济效益,那就很好了。人防项目的投资、经营市场化,上海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既可以完善城市机能,又能够减轻国家负担,是很好的机制。北城天街人防工程这个项目,立意很好。
  2)这个项目中有很多难点,比如工程技术方面的,闹市区大跨度超浅埋施工,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很细致,准备工作要充分;比如规范方面的,人防规范要求的密闭性与商业经营要求的开放性会发生冲突,这些规范上的冲突要协调;比如经营方面的,是不是具备经营价值,投资能不能回收,商业能够经营起来,是有条件的。
  3)对于项目的难点,工程技术方面的,都有解决的方法,但不能只听报告、纸上谈兵,要到现场踏勘调研;规范方面的,根据审批的等级要求,在保障人防的基本功能后,要尽可能有利于平时的商业经营,规范冲突可以组织专家论证调整;经营条件方面的,要有地铁相连,要互连互通,这样才有人来,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不能持续维护和发展,项目是不能做的。
  听完我们汇报,先生敏锐,洞悉源旨,迅速锚定的是项目的社会价值,并对项目操作难点精准预判。结合先生的发言,我们再翻看国家人民防空办公室对北城天街人防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加强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组织多方专家就山城地质条件人口密集区超大型人防工程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关定向、破解难题,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防建设和经营管理,推进人防市场化改革探索经验。”先生高屋建瓴,从国家战略的视角把握北城天街人防工程,阐幽发微,这让我们对项目有了更加清晰、深入的认识,备受鼓舞。
  初次汇报,我们准备的材料、项目所处的阶段,都很稚嫩,远达不到与孙先生这“院士”级别专家对话的程度。问题在我,所学非专,缺乏经历经验。对此,先生仅委婉提及,这种项目汇报一般是请设计院来做的……是的,科学的问题,不能止于务虚。

4.jpg

  会后,先生邀请我们到寓所造访,借此我向先生报告了个人的情况:法学专业,从事项目投资管理,基于对地下空间开发中衍生的空间权创新实践而接手参与北城天街人防工程,对商业管理有一些经验,对土木工程不熟。交流过程中得知,先生的令尊孙潞职司法律,曾在大学授课,大约是讲刑事诉讼法,对这个信息,我专门做了查证,将在文末补叙。
  先生对北城天街人防工程的意义之重要、难度之复杂与我们团队经验经历之薄弱,这些情况都了然于心,这种专业支撑地不匹配,先生未予明言,但放心不下,于是直接以坚定、全面的实际行动给予支持——
  1)协调推荐地下空间规划专家,同济大学教授束昱先生多次莅临重庆,提供专项指导。
  2)在《隧道建设》发表论文《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和问题》【1】,专节论及北城天街人防工程,做学术论证呼吁。
  3)协调推荐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蒋树屏长期现场指导,对工程技术问题把关定向。
  4)2019年4月和2021年4月两次召集全国各地专家在重庆现场做项目论证。
  ……
  先生为人做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果决而妥帖。

5.jpg

  记得2019年4月,先生首次来渝召开北城天街人防工程现场会时,重庆市人防办及其他有关部门与会的同志,很热烈地互动探讨、请教,当谈到闹市区施工中的工程技术困难,政府对项目有工程建设方面的审批存在顾虑时,孙先生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发表了如下意见:

6.jpg

  1)人防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工程技术问题当做项目审批的障碍,都有方法解决【2】。
  2)要特别关注项目的经营性,设计上要为项目建成后的经营提供方便,只有经营好了,才能可持续发展。
  3)地下建筑建完后不存在拆除一说,有经济价值,项目就会一直用下去,企业愿意经营,这个工程才能避免烂尾,避免转化成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经济价值,我坚决不同意上项目、搞工程。
  会议期间,在先生的要求下,以车行加徒步的方式做了项目片区的现场踏勘,在对项目的商业禀赋深入了解后,先生最终表态,这个项目很好,可以干,有必要干,将全力支持。现场走完后,对一些技术问题,先生以书面做了分析,并留下珍贵手稿。
  此次会议务实而高效,自此围绕北城天街人防工程的科学技术问题系统性地渐次展开,先生及其专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论证。会议期间,我们与先生请示商议,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邀请先生每年都来重庆现场指导。先生一诺成金,2021年4月再来重庆。之后,因疫情阻隔未能年度例行,先生仍念念牵挂我们项目,线上联系不断,并嘱托蒋树屏大师在重庆日常指导。
  及至2023年10月,先生微信给我,提出要赴重庆开会之约。我们深知,对于此行,一直以来先生已经安排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大家都寄予期待。接信后我们感慨万千,以风烛残年之身,远赴言诺千钧之旅,彼时先生所想,厚重至极,非俗文可以描述,非陋语可以揣度。就先生之提议,我个人而言,心情热辣复杂,既急切地想再见到先生,又非常不忍先生操劳。为先生健康计,会议是不应再召开的。但对先生而言,冒然劝止会议,恐怕是难以接受的,先生的信条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经与反复斟酌会商,我们请示先生,最终定在上海开会,于是有了文首定格的珍贵画面。
  自2018年6月以来,我与孙先生每个月都有互动,从未间断。孙先生一以贯之地关注进度、技术问题,还经常给我讲到关注新技术、人工智能的应用。先生不以我是外行而不与夏虫语冰,相反,他极尽可能的把专业问题简单化、现实化,以充足的耐心引导我本人、我们的项目窥径入门。先生给我讲三峡工程的论证和决策轶事,以及他在三峡工程上的十年。先生给我讲烟台到大连海底隧道应抓紧论证,从论证到实施还有很长的时间,不能耽误国家在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先生给我讲福建到台湾海底隧道的研究成果,说很遗憾等不到建成的那一天……
  因为法律专业背景这个话题,孙先生多次给我讲到他父亲的事情。我的博士生导师潘汉典先生【3】与孙先生是同时代人,大学毕业于民国时期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根据孙先生提供的信息,我猜测其父亲可能与家师潘先生有师生关系这样的渊源。后经查证,孙先生的父亲曾在重庆的朝阳大学【4】担任过刑事诉讼法教授,是周应德先生【5】的业师之一。同一时期,潘先生的恩师费青教授【6】也任教于朝阳大学,与孙先生的父亲或有同事之谊。
  孙钧院士一生承担或参与科技项目无数,如三峡大坝岩基、润扬大桥索锚、秦岭终南山隧道、崇明长江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等,是岩石力学与隧道工程理论建立者之一,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令人敬仰!2024年1月10日,孙先生因病住院,3月1日病逝,享年98岁。从最后一次参加项目论证会到因病住院,算来仅有20日,即使在这短暂的20日,先生依然在家不停地为他热爱的祖国与科学事业耕耘。先生赤诚国士,宗师垂范,科学耕耘到生命最后时刻,为我们科学史上树一座丰碑、留一段佳话。
  我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先生,敬布腹心,谨为缅怀,愿仁者永寿,国士长存!

  本文所使用资料由多方提供,至诚感谢,名讳不逐一列举。文稿由田茂兴【7】主笔并负文责,笔力有限加之仓促成文,文中对前辈专家多有所及,不妥处难免,忐忑之余,期待指教,我将及时修正。本文所涉岩土与地下专业内容承蒙蒋树屏工程大师指教,特致感谢!

  [1] 孙钧,《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和问题》,发表于《隧道建设》2019年5月,第39卷,第5期。
  [2] 说到这儿,孙先生还不无幽默的补了一句,“港珠澳大桥这么复杂的工程都能建,还怕什么,就没有我们解决不了的工程技术问题,不是我们自夸自大,这是西方人说的”。
  [3] 潘汉典(1920年12月3日-2019年10月26日),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教授、特聘博士生导师。精通德、法、日、俄、意、英六门外语,是当代中国比较法学的奠基人之一。
  [4] 朝阳大学,1912年由汪有龄等人在北京创办的私立法科大学,抗战期间曾迁址重庆,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建设人材”为宗旨,办学上借鉴日本法学教育模式,侧重于大陆法系,以培养法律应用职业人材为目标,为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发展、法律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是民国时期法学教育的重镇,与上海的东吴大学法学院(侧重于英美法系)并驾齐驱,世称“南东吴,北朝阳”。
  [5] 周应德(1921年12月-2022年7月12日),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刑事侦察学的重要创始人与奠基者之一。
  [6] 费青,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攻读法律哲学。回国后,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东吴大学法律系主任、教务长。1949年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委员、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副教务长。是费孝通先生的兄长。
  [7] 田茂兴,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专业博士,重庆江北区北城天街地下人防工程项目公司总经理。
撰稿人:田茂兴
审核人:赵阳升、蒋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