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冻胀和寒区隧道设计"学术会议暨培训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4日 浏览数:11392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岩体冻胀和寒区隧道设计"学术会议暨培训于10月21日14:00~18:30在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近年来,我国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建设及相关领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尤其是高寒地区隧道岩体冻胀理论和寒区隧道设计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深入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任务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我国高寒地区隧道设计和运行维护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大力支撑寒区隧道工程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在第十一届亚洲岩石力学大会(ARMS11)期间特举办此次培训。
  本次培训由宁波大学牵头联合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承办,寒区岩土力学与工程分会、地下工程分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浙江托莫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设计院、以及施工单位等200余名代表参会,其中线下约50人参会。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南昌大学等单位还设置了线下分会场。

1.jpg

主会场
2.jpg
主会场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本次培训以特邀论坛报告的形式举行,由宁波大学罗战友教授和同济大学王建秀教授主持。宁波大学夏才初教授和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韩常领教授级高工两位主讲专家分别从理论和工程角度针对岩体冻胀理论和寒区隧道设计关键技术做了详细地讲解。
  夏才初教授首先做了关于《岩体不均匀冻胀理论及寒区隧道设计新思路》的报告,从科学角度揭示寒区隧道冻害现象和冻害机理,详述了不均匀冻胀力的计算方法。从年平均气温出发,介绍了"渐冻隧道"和"渐融隧道"的概念、形成机理和形成条件。他指出衬砌抗冻设计先要按围岩级别分别评估隧道围岩是否有冻胀性。低年平均气温及其与初始地温的差值是隧道累积冻结和渐冻的根本原因,因此防冻设计不仅要关注最冷月气温,更要关注年平均气温。夏教授从理论的角度告诉工程设计人员,什么情况下寒区隧道衬砌设置保温层是有效的,什么情况下设计再厚的保温层也无效。他指出保温层主要起减小气温振幅和冻融循环次数的作用,不能消除累积冻结和渐冻,可通过主动保温和主动加热提高年平均气温和地温来消除累积冻结和渐冻。
3.jpg
夏才初教授在现场作报告
  中交一公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韩常领做了关于《寒区隧道建设及冻害防治关键技术》的报告。他以天山公路玉希莫勒盖隧道、青海大坂山公路隧道、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昆仑山隧道等十余座典型的寒区隧道工程为案例,总结了寒区隧道的气候条件特点及特有的技术难题。韩总认为我国寒区隧道防冻技术从无到有,从单一防冻技术到综合防冻技术,从高纬度寒区到高海拔寒区,从季冻区隧道到多年冻土区隧道,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寒区隧道的防冻理论和技术。随着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公路网规划,在我国西部和东北等寒区需建设众多的铁路、公路隧道,对防冻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分别针对季节冻土隧道和多年冻土隧道详细阐述了隧道设计原则、结构选型、防冻保温与防排水、施工原则、冻融圈控制、健康保障等关键建设技术,并介绍了寒区隧道冻害防治原则和处治技术。
  报告结束后,线上和线下的与会代表针对报告中感兴趣的问题与主讲专家展开讨论。
4.jpg
韩常领教授级高工在线上作报告
5.jpg
线下分会场和线上会场
6.jpg
与会代表与主讲专家讨论
  随后,举行了《隧道地热能利用技术规程》发布仪式。主编人夏才初教授介绍了《规程》编制情况,并对《规程》进行了解读和宣贯。由宁波大学牵头联合绍兴文理学院、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编的《规程》,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21年7月批准实施的团体标准。目前,国家及行业没有相关技术标准,该《规程》在国内是首个关于隧道地热能利用的行业标准,填补了我国隧道地热能利用技术标准的空白。《规程》共8章: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隧道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工程调查和测试;5隧道地热能利用系统设计;6地热能利用系统安装;7安装质量验收;8运行监测和管理。
7.jpg
《隧道地热能利用技术规程》发布现场
  本次培训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和经验交流。培训班的报告内容丰富精彩,专家论坛的形式让现场交流气氛浓厚。参会代表对讲座内容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认可,认为培训班为寒区隧道建设提供了高端的交流平台,对进一步提升寒冷地区隧道建设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