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东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5日 浏览数:9615
  座右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指导老师:盛谦、李海波、陈卫忠

  1986年,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边滑坡地质灾害失稳力学机制与防治技术、岩土工程稳定性分析方法等方向研究。

  聚焦云南地区高速公路与中国-尼泊尔交通廊道等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围绕典型地质灾害开展研究:岩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的不连续分析方法、环境与工程因素时序作用下边滑坡失稳力学机制、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与应对措施。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项目2项、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1项,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联合基金、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国际伙伴计划等10余项科研与工程项目的研究工作;在Int.J.RockMech.Min.Sci.,Int.J.Numer.Anal.Meth.Geomech.,Int.J.Geomech.(ASCE),Tunn.Undergr.SpaceTechnol.,Comp.Geotech.,《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担任岩土工程领域多个权威SCI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得到了工程建设单位认可和采纳;2016年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入选中国科协2018-2020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
砥砺奋进,践行岩土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付晓

  时光清浅,岁月嫣然,青年托举项目转眼间到了结束的时刻,回顾三年多的研究历程,首先要感谢学会对我在科研成长黄金阶段给予的各项支持,犹记得每次学会的学术年会期间,徐文立副秘书长都组织青托们聚会,创造我们与领域内权威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我感受到学会青托大家庭的温暖,感恩能在科研路上认识那么多优秀的引路人和同路人;同时要特别感谢我的三位托举导师-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盛谦研究员、李海波研究员、陈卫忠研究员给予的教导与关怀,几位导师严谨务实的治学理念、敏锐超群的学术造诣,极其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宽厚豁达的处事态度,给我以深刻的启迪,引导我走上终生受益之道。

  我是学会本届唯一一名来自以工程科研为主的科研院所的青托入选者,深知工程实践对岩土人成长的重要性。我清晰记得2018年11月9日在四川成都开启了本届青托的启动会议,而11月7日我正好完成尼泊尔境内加德满都-吉隆沿线的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考察工作返回成都,因此在启动会上,我的汇报主题就拟为了"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在青托项目执行期间,我辗转于云南、四川、湖北等省的10余个工程边坡,熟悉了现场地质调查、力学试验、监测巡视等岩土人必备的基础技能;同时,长期的野外科学考察让我认识了边坡地质灾害在水电、交通、建筑、矿山等不同行业呈现的具体工程问题。

  基于对岩土工程灾害的认识,结合博士期间开展的数值模拟理论研究,我更明确了自己的科研前进方向,致力于"岩土工程灾害情景推演的非连续大变形数值方法"研究。针对岩石块体系统非连续动力学问题,提出了复杂块体系统全空间识别方法,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DDA高效并行软件,再现了岩体失稳、运动、堆积全过程;针对岩土混合物大变形动力学问题,提出了土石混合体等效强度力学模型,发展了岩土体与水体相互作用的两相双质点MPM,高效模拟了滑坡-涌浪-堵江灾害链生全过程。通过上述问题的突破,在青托执行期间,我主持开展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0余项;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被授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岩土青年奖章"、"岩土青年俊才"。

  我深知自身成长,不仅体现在科研研究,更是需要广泛的学术交流。我积极响应学会的号召,加入到学会二级机构开展学术服务工作,兼任了地面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依托地面专委会,组织了第十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2019年)、第十一次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2020年);在学会的帮助下,作为执行主席,2019年与第三届青托胡英国博士、第四届青托吴文兵博士共同承办了主题为"聚焦重大工程孕灾前沿,探索灾害'防'与'治'的辩证"的中国科协第377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此外,围绕自身研究方向,借助岩土物理化学前沿交叉青年论坛,搭建了分会场"非经典岩土数值计算方法的理论与工程应用",给我们青年人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在青托成长故事的最后,饮水思源,再次感谢学会各位专家和老师这三年多的培养、陪伴与支持,这将是我科研生涯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今后的道路中,我将继续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践行每一项职责,努力争当一个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岩土人!


开展尼泊尔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考察

作DDA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组织中国科协第377次青年科学家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