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赋能科技强国

——岩石动力学专委会赴遵义开展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90周年活动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4日 浏览数:638
  2025年3月28日至31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组织部分委员赴遵义开展“《岩体动力特性与效应试验规程》宣贯暨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90周年”主题活动。学会监事、岩标委副主任委员郭熙灵教高,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马芹永教授、秘书长黄理兴研究员、等24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赋能科技强国”为主线,通过学术研讨、历史寻迹、技术交流三大板块,实现红色精神与工程科技的深度融合。

一、学术奠基:以规范促进行业发展

  3月29日上午,《岩体动力特性与效应试验规程》宣贯与学术研讨会在遵义宾馆会议厅举行。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四渡赤水,实现我党与我军的历史转折,组织开展本次活动就是要学习继承红军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要继承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推动岩石动力学研究的技术突破。
  与会专家聚焦标准化建设,对《岩体动力特性与效应试验规程》进行系统解读。代表们一致认为,该规程确定了动荷载作用下工程岩体的动态力学参数、振动特征与爆破振动损伤范围,对于推动我国岩石动力学研究与学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交流环节,代表们就“人工智能与岩石动力学研究”等前沿问题展开探讨,学术气氛热烈又轻松。

1.jpg


二、历史寻踪:在红色热土汲取精神力量

  3月29日下午,参会代表开启红色文化浸润之旅。大型情景剧《伟大的转折》以沉浸式舞台艺术再现四渡赤水的战略智慧,领略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伟大的军事智慧。

2.jpg

  在遵义会议会址前,代表们重温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感受与领悟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

3.jpg

  3月30日,代表们驱车长途跋涉亲临赤水河畔,寻找90年前红军四渡赤水的踪迹,将历史教育推向纵深。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3D动态沙盘前,通过战场态势推演,深入了解了地理环境对战略决策的影响。青杠坡战斗、娄山关战役,红军面对国民党40万追兵,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红军正确应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四渡赤水用兵真如神。大家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极端条件下的创新突围,与当代科研工作者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

4.jpg


三、产研对接:破解磷矿开采技术瓶颈

  3月31日,活动转向现代工业主战场。在息烽磷矿,参会代表就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获得的相关成果,对息烽磷矿面临的开采效率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武汉工程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吝曼卿教授 “复杂地质磷矿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与贵州大学陶铁军教授 “基于数码电子雷管的高能低耗精准爆破开采技术应用与示范”的报告引发热议。随后,代表们前往息烽磷矿矿区进行了考察,息烽磷矿领导介绍了磷矿的生产流程与工艺,展示了矿区先进技术,代表们基于息烽磷矿现状,针对“富矿精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5.jpg

  31日下午,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代表们深刻领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在极端环境下坚守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站在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9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出深远意义。与会代表深深感受到:红军用脚步丈量出中国革命的道路,科技工作者要用数据破解工程难题,两者都是对“出奇制胜”精神的最好传承。当红色基因注入科技创新血脉,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必将谱写更多“智取”篇章。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新时代红军之路一直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