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与工程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浏览数:111
  9月28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和中南大学教授韩征担任执行主席,东北大学特聘研究员赵永担任学术秘书。

2.jpg

  主旨报告环节,陈光齐院士以“深度学习与智能制造”为题,介绍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大模型定义及分类,分享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和嵌入式AI计算平台进行智能建造的装置研发工作,以及在区域地质灾害早期识别、边坡危岩落石传感监测、隧道盾构施工智能控制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实用化突破。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教授李利平作“AI赋能基础设施建养机器人技术”报告,分享在隧道及地下工程灾害防控与智能建养方面形成的“五官一脑”智能装备系统等系统性创新性成果,以及少人化、无人化、智能化隧道建设与智慧运维方面的工程应用进展。北京合木智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清华大学教授陆新征以“知—力相融生成式智能设计的数学模型与多领域工程应用”为题,提出“知—力”相融生成式智能设计理念,并介绍在高层建筑、框架结构、堆石坝等常见工程设计中的生成式智能设计算法,推动工程设计行业向更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岩石力学与工程等科研、产业领域的应用与主要发展方向等,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指出,高质量数据共享、科学家协同合作、长期科研积累是岩石力学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三个关键要素,需要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大系统服务重大工程应用,保障工程安全。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年廷凯认为工程机器人需聚焦高危领域,避免低端替代,应共建行业数据共享平台,打破壁垒促发展。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李传宝认为铁路地质智能勘察需解决数据安全与人才短板问题,建议校企合作助力技术落地与人才培养。
  大家一致认为,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智能化转型创新发展是战略重点,需深入融合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推进智能化转型,形成原创性成果,为未来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是推动创新的核心路径,应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高质量数据共享与流通是技术落地的关键,亟需制定统一的岩石力学与工程数据采集、存储、标注和接口标准。大规模、常态化应用对产业落地至关重要,需加强场景驱动的应用研发,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导向,打造一批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标杆项目。
  会后,专家们赴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实地考察,了解岩石力学与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并观摩了隧道重大灾害定量预报、灾变预警与智能建养等前沿技术的试验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