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宏

发布时间:2018年05月19日 浏览数:17856
导师托举我成长的三件小事
清华大学赵志宏

座右铭:DREAM (Deep Rock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s are only dreams until you wake up and make them real


2赵志宏1.jpg

  赵志宏,现为清华大学土水学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导。2011年获瑞典皇家工学院(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TH)水土资源工程博士学位,师从Lanru Jing教授。研究方向为深部裂隙岩体多场耦合效应与评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纵向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共计50篇,其中SCI论文26篇(全部Q2区以上,第一或通讯作者共20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Int J Rock Mech Min Sci》和《Rock Mech Rock Eng》上发表论文10篇;论文累计引用457次(Google Scholar),其中SCI总引203次,他引155次;H指数13(Google Scholar),其中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H指数11;参编英文专著1部(Elsevier出版、负责其中一章)、行业标准1项(征求意见稿);申请发明专利3项(2项第一),授权软件著作权1项;获第二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排名第一)。担任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IF=2.358)最年轻编委之一并被评为优秀审稿人,入选了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等人才计划;受邀参加了第555次香山科学会议"深层地热能系统理论与系统工程的集成创新"、第四届国际青年岩石力学会议(韩国)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以执行主席身份承办了主题为"深部地下工程孕灾机理与动态调控"的第335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




  通过中国科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联合搭建的"青托"平台,清华大学土水学院宋二祥、杨强、林鹏三位教授鼎立"托举",我不仅在学术成果上取得了进步,更在做学问的态度、视野、情怀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在"青托"工程即将结题之时,我简单回顾三位导师"托举"我成长的三件小事,一是感谢三位导师的培养之恩,更是面临自己继续向三位导师学习,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争取更大进步。

  (1)学术态度--从工程找问题、在学术交叉中找方法。2014年初,入职清华即参与了宋二祥教授关于深层地热可持续开发的面上基金。虽然博士期间的课题与高放废物处置有关,而深部地热工程与高放废物处置库都属于深地工程,但其中的差别还是很大。为了找准深部地热工程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宋二祥教授带领我跑遍了京津冀鲁等华北地区多个地热勘探与开发单位,终于吃透了深部地热工程面临的多个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其中之一便是回灌堵塞问题。为了寻求解决回灌化学堵塞的问题,宋二祥教授又带领我远赴比利时鲁汶大学,与该校的地球化学专家寻求合作,共同探索回灌化学堵塞的机理和解决方法。目前,我们参编的行业规程《砂岩热储地热尾水回灌技术规程》已通过专家评审。

  (2)学术视野--敢于跳出学术"舒适区"。正当我沿着博士、博士后的研究方向按部就班地做试验、做计算、写文章之时,杨强教授为我提供了参与重点基金与重点研发计划的机会,新的课题如蓄水诱发谷幅收缩,其难度之大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在参与研究当中,才得知国内外有多个科研团队都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攻关,包括以资深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正是由于杨老师的托举,我得以参加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不仅开拓了学术视野,更学到了做学问不能总在自己的学术"舒适区"吃老本,而应挑战难题,才有可能出大成果。

  (3)学术情怀--不纠结于一时得失。在三位导师中,林鹏教授与我年龄最为接近,在学术上他是我的导师,在生活是他是我的老大哥。2015、2016两年,我所在单位清华大学正在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执行美国的tenure-track体制,青年教师面临的教学科研压力都很大,而我回国工作时间还不长,尚处于适应期,非常焦虑。林鹏教授多次与我谈心,帮我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和我一起制定工作计划,补齐短板。在林鹏教授的帮助下,我重拾信心,并与2017年晋升副教授。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凡事往前看、"打铁还需自身硬"、"功到自然成"。

  以上三件小事,只是宋二祥教授、杨强教授、林鹏教授三位导师的托举我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缩影,再次感谢他们对我的无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