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力学与工程地质绍兴国际论坛系列讲座之二
"岩土工程中国仪器"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9日
浏览数:15041
2021年6月12日,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工程技术工作委员会(筹)、IAEG中国委员会、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承办的"岩土工程中国仪器"学术讲座在杭州顺利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何满潮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冯夏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书记李术才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教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祥连,绍兴文理学院伍法权教授等出席讲座。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企业200余位代表参会,1.6万余代表通过网上直播线上参会,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土工程国产测试仪器研发团队齐聚一堂,深入交流了岩土工程国产仪器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
开幕式由大会副主席、浙江大学防灾工程研究所吕庆教授主持。大会主席、绍兴文理学院伍法权教授,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教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书记、秘书长杨晓杰教授,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伍法权教授向参加本次讲座的院士、专家、党员科学家、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详细介绍了会议主旨是交流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工程勘察、测试实验、软件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本次讲座将重点推荐13项中国仪器的最新研发成果。
王立忠副校长代表浙江大学对本次讲座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院士及专家们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支持浙江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在仪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竞争力,特别是地球物理探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方向的仪器研发紧跟科技前沿。王校长指出,在建党百年之际,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仪器装备研发发展迅速,本次讲座聚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土工程仪器,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年轻学者们继续专注仪器开发,做到:"大胆"创新、"看得见"、"听得清"。王校长表示这次讲座的召开能有效促进岩土工程仪器的持续发展,并相信这次讲座将成为浙江大学与国内同行交流的有力"助推器",最后预祝讲座圆满成功。
杨晓杰秘书长首先祝贺了讲座的顺利召开,然后详细介绍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情况。杨秘书长提到,5月28至30日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6月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举办了"传达学习科技三会精神"的宣讲会,并邀请理事长何满潮院士进行了宣讲,何院士重点传达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何院士提出了五项具体措施,其中第二项就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把中国仪器、中国软件、中国材料、世界一流期刊做好,因此,今天的讲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张炜大师首先代表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向讲座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百年前,土力学的创始人太沙基在奥地利通过自己研制的测试装置实测土体参数,创建了砂土土压力理论、固结理论。先辈们在创建岩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进程告诉了我们实验仪器的重要性。今天岩土工程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将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岩土工程仪器,在国际岩土工程领域开创更多的中国名字。
随后,何满潮院士就"岩爆实验系统"、陈云敏院士就"超重力实验平台及其应用"、冯夏庭院士就"岩石真三轴实验装置"、李术才院士就"用于TBM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施斌教授就"岩土体水分场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罗战友教授就"岩体结构面抗剪强度尺寸效应试验系统与技术"、许强教授就"高速远程地质灾害物理模拟高速摩擦试验系统"、李守定教授就"直线加速器CT岩石力学试验系统"、胡大伟教授就"MC耦合测试平台及其应用"、祁生文教授就"岩体大型动态剪切测试系统及其应用"、夏开文教授就"深部岩石及结构动载响应测试系统"、夏才初教授就"岩石节理全剪切-渗流耦合试验系统"等作特邀讲座报告。报告全面展示了国内岩土工程相关优秀测试仪器的最新研发成果。
报告结束后6位特邀点评专家分别予以了精彩点评,为国产仪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中肯和有启发性的建议。
李术才院士认为专家们的报告充分表现出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科学试验仪器从原理到大型工程模拟、深层次模拟的创新和进步,这些仪器能够非常精确客观地描述工程问题,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对工程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能准确定位到为工程、为社会、为生命服务的宗旨。岩土工程仪器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仪器的作用和定位,以及服务的方向;二、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关系;三、尺寸效应与精度问题。李院士表示,科学必须较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才能让仪器对科学、对工程有价值。
张炜大师表示,院士们的报告是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里最顶尖的成果,作为工程师将岩土工程这一门应用型的学科,从理论升华再回到工程应用,是工程师们更需要思考的事。院士们的成果既包含理论探索,又能给工程实践提供指导,既有仪器创新,又能解决生产问题。在未来的探索中要把理论、方法和仪器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让岩土工程学科再上升一个高度,把这些成果最终落实到工程中。希望更多的中国仪器、中国工程走向世界。
孟祥连大师表示,五位专家的精彩汇报解决了他心中很多疑惑,都能够对重大工程建设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科学家们通过理论创新,提出更便于工程现场应用的标准化体系,大大提升了工程的标准化设计水平,有利于解决重大工程问题,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冯夏庭院士认为中国的岩土工程试验测试及检测仪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提出了三点见解:第一,这些报告成果成体系发展,从微观到宏观、从模拟到现场原位等,对于"卡脖子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第二,还需加强原理上的创新,习总书记提出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还需更多深入的研究;第三,国家特别重视和支持大型科学设备的发展,科研工作者要做到不重复、不跟风、全方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陈云敏院士谈了三点想法,第一点,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两次提了技术科学,"卡脖子技术"背后一定有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尚未认识清楚,而土工试验仪器就是要认识工程现场的"卡脖子技术",首先要用仪器把现场重现出来,找到规律,才能够建立理论,指导工程,研发出原创性的工程技术。第二点,"岩土工程中国仪器"紧扣主题,会议报告介绍的都是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中国仪器,陈院士表达了对中国仪器的自豪与自信。第三点,针对原位试验取样的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何满潮院士最后做总结讲话,何院士首先提出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建议,并给予厚望,表示本次会议的报告充分体现了三方面的重点:"特点"、"创新"和"未来"。第一点"特点"表现在:报告整体体现了本次讲座的三大特点:岩石、土、工程,把"岩土工程中国仪器"的主题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点"创新",岩土力学仪器研究中"边界条件"是一个关键点,基于这样一个创新点,可以引发出后续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他认为专家们的研究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真正的"创新科技"能提升中华民族的气质,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第三点"未来",科学是引领未来的,何院士对深地科学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在国内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十年深地科学能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何院士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以下总结:学术交流平台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重大改革,第一个维度是,在广度上提升至国际化、规模化、三位一体化,何院士希望我们国家的岩石力学学会在广度上做成有品牌的国际化论坛,用学术报告引领学术发展,用技术培训引领行业发展,用仪器展示紧密联合工业界、企业界。第二个维度是深度上的改革,要对专题进行更深度的讨论,例如本次讲座就是对自主研发仪器的深入讨论。上一次讲座主题是中国软件,下一次将开展新的竞赛型论坛。何院士表达了希望广大岩土工程领域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学会活动的心愿。
本次讲座以坚持创新、自立自强为核心指导精神,报告内容丰富精彩,专家点评的形式让现场交流气氛更为浓厚,参会代表对讲座内容和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认可,认为讲座为岩土工程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高端的交流平台,为进一步促进国产仪器技术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伍法权教授向参加本次讲座的院士、专家、党员科学家、嘉宾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详细介绍了会议主旨是交流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促进工程勘察、测试实验、软件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本次讲座将重点推荐13项中国仪器的最新研发成果。
李术才院士认为专家们的报告充分表现出了岩土工程学科的科学试验仪器从原理到大型工程模拟、深层次模拟的创新和进步,这些仪器能够非常精确客观地描述工程问题,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对工程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能准确定位到为工程、为社会、为生命服务的宗旨。岩土工程仪器应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仪器的作用和定位,以及服务的方向;二、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的关系;三、尺寸效应与精度问题。李院士表示,科学必须较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才能让仪器对科学、对工程有价值。
何院士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以下总结:学术交流平台要从两个维度进行重大改革,第一个维度是,在广度上提升至国际化、规模化、三位一体化,何院士希望我们国家的岩石力学学会在广度上做成有品牌的国际化论坛,用学术报告引领学术发展,用技术培训引领行业发展,用仪器展示紧密联合工业界、企业界。第二个维度是深度上的改革,要对专题进行更深度的讨论,例如本次讲座就是对自主研发仪器的深入讨论。上一次讲座主题是中国软件,下一次将开展新的竞赛型论坛。何院士表达了希望广大岩土工程领域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学会活动的心愿。
(张黎明,郑俊,李博,吕庆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