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会推选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公示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2日 浏览数:5194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选推荐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经学会遴选,拟推荐中国海洋大学贾永刚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荆少东为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年10月12日-18日,公示期5个工作日。
  在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可向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实名反映,并提供联系方式和证明材料。

  联系电话:010-62660929。
  联 系 人:陆文琳
  通讯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16号宝源公寓A2座206,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秘书处;邮编:100083。

  附件:公示材料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23年10月12日

  附件:公示材料

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人简介

  贾永刚,1965年5月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贾永刚长期致力于海洋工程地质环境安全研究,主持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是海洋工程地质环境领域杰出领军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 268 篇,专著 6 部,专利 84 项,标准 6 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技术发明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教育 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海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专利一等奖等。 针对国家海洋工程开发面临的地质环境参数探测不准、灾害过程不清、成因机理不明 等难题,研发了国际领先的海洋工程地质环境调查与观测装备,获悉了从滩浅海到深海大洋 的海底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海洋流体致灾理论与灾害防控技术体系,服务于国家 重大海洋工程,支撑海洋强国战略。 一、创建了海床流体动力响应理论,揭示了流体迁移对地质灾害的控制机理。 贾基于多年现场原位观测与模型试验,揭示了波致沉积物孔隙水压力累积消散诱发海 床滑移失稳的过程与机制,建立了基于液化模型的沉积物侵蚀滑动计算方法,为海洋地质灾 害精准防控提供了理论支撑。成果被纳入全球范围对比总结。主要成果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 特等奖。 贾首次发现内孤立波引发海底沉积物再悬浮水深达 1500 米,定量评估了南海北部内孤 立波悬浮海底沉积物量,发现内孤立波影响下的沉积物分布规律,建立了深海内孤立波对海 底地貌塑造模式,被美国物理学联合会《科学之光》专题报道。 贾在南海北部调查发现面积 4 万平方公里的巨型滑坡,阐明了构造与水合物分解对滑 坡协同控制作用;进一步设计可视化试验,提出了水合物致灾预测模式。被美国地球物理学 会专题报道,大洋钻探水合物项目首席科学家高度认可。 二、攻克多项技术瓶颈,自主研制系列海底测试装备,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具备全海 深工程地质环境原位测试能力的国家。 全海深工程地质原位探测是我国海洋领域前沿科技空白。贾攻克全海深条件下的测试 与通讯关键技术,解决了超高压力背景下超软沉积物力学性质精准测量技术难题,成功研制 全海深海底沉积物力学特性原位测试装备,形成沉积物强度评价方法。入选 2022 年度中国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使我国成为首个具有全海深土力学原位测试能力的国家。 针对海底地质灾害过程难观测的技术瓶颈,提出多物理场反演灾变过程的新方法和灾 害监测新判据,成功研制复杂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装备,实现了 1500m 水深连续 12 个月观测。获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技术发明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入选 2021 年度中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贾研制海床三维变形滑动观测装备,首次捕获强浪引发海底滑动过程,获山东省专利 一等奖;研制基于光纤压差结构的沉积物超孔隙压力观测装备,精度提高 5 倍,成功观测孔 压变化对侵蚀的响应,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研制海底边界层多相介质动态变化同步 观测装备,获海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荆少东,1972年2月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荆少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 家、山东省泰山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 完成的工程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 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 等奖 11 项。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 1 项和 二等奖 1 项。出版专著 6 部,发表论文 27 篇。授权专利 11 项,软件著作权 13 项。 参加工作 29 年来,一直在国家油气能源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勘察设计、碳减排和新能源 技术研发等工作。通过多年实践与研究,在长输管道工程、油气田地面工程、海洋工程、大 型储罐工程、地下水封洞库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氢能输送、存储等方面积累了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组织建设完成国内首座绿色低碳智能油库-东营原油库,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胜 利油田重要指示精神的标志性工程。应用 26 项"四新"技术,定型绿色低碳矿场油库设计 新标准,推动项目"五化"和标准化智能工地建设,采用安全环保智能化技术,实现"零异 味""零泄漏""零固废""零排放",对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主持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工艺研究,带领团队开发 CO2 管道瞬态流动特性预测、 腐蚀控制、安全泄放和投运等关键技术,建立 CO2 大规模长距离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核心技术 体系,主持建设国内首条长距离 CO2 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 CCUS 示范项目 CO2 管道",助力我国 "双碳"目标的实现。 主持纯氢长输管道安全输送关键技术研究,带领团队开展纯氢长输管道输送工艺、管 材适用性、焊接质量控制以及管道安全评价、安全防护、洞库储氢等核心技术研究;主持建 设我国首条"西氢东送"管道-乌兰察布-燕山石化纯氢管道工程,为国内规划里程最长、 输量最大、压力最高的纯氢管道,将对我国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战略性示范引领作 用,助力能源转型升级。 主持原油地下水封洞库勘察,系统性构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三维地质模型,精准 识别围岩失稳位置及优势渗流通道。攻关洞库围岩稳定性和水封可靠性两个关键技术难题, 为我国能源安全储备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生物质 CCS 潜力与示范可行性 研究",编制 10 万 CO2 吨/年捕集与封存、捕集与化工利用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方案,加快 我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实现大规模碳减排。 开展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矿区土壤生态修复与大宗固废高值利 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研究",开发适盐生物分离剂联合绿色微乳液的石油污染物高效分离 技术及装备,实现土壤石油污染物的高效绿色分离,缓解矿区周围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并 同时实现矿区固废资源化。 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形成"安全高效智能油气长输管道建设关键技术"获得中国石 化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石化石油工程领域十大核心技术之一。构建空天陆海复杂地质油 气管道勘察测量技术体系,创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划分深大隧道围岩等级技 术、航空测量超大影像加载与数据自动提取技术、海上静力触探测试技术及空天地一体化地 灾监测预警技术,保障油气储运基础设施安全、高效、智能建设,助力全国"一张网"格局 不断完善。 作为主要完成人,研究形成"黄河水下三角洲典型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获得海 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基于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典型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认识及地质灾害探测 与监测结果分析,构建了地质灾害综合工程防控技术体系,保障了海岸防护堤、海上石油平 台的安全,有效保护了黄河三角洲岸滩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