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浏览数:10547
青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青年科学家论坛筹办有感
中南大学董陇军


  一、引言

  立足岩土力学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在国家建设"川藏铁路"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联合承办了以"高海拔区域岩土工程灾变机制与综合防控"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36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二、案例描述

  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下,铁路、能源及矿产等重大设施建设对打通南亚大通道,加速西藏地区融入川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落实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构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高海拔区域岩土工程灾变机制与综合防控"相关问题,中国科协牵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了中国科协第36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本次论坛于2018年11月10-11日在成都召开,由重庆大学丁选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杨长卫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马天寿副研究员和我共同担任执行主席。论坛重点针对"高海拔区轨道交通建设及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矿山开采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库区环境下岩土体失稳机理与防治技术"、"复杂地质环境下地下能源安全高效开发方法与存储技术"四个专题开展学术研讨,深入交流了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下一步重要科技攻关方向,力求促进我国高海拔区域岩土工程多学科交叉发展。

  论坛筹办之前,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领导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们通过商讨交流,初步拟定并向中国科协递交了项目申请书与经费预算。科协审批通过之后,我们立即通过调查与协调,确定了会议举办的场地,拟定了中国科协第368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一号通知并发布在了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官网。通知发布后,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60余名青年学者的参会回执。借助学会权威专家优势,依托青年托举人才"传、帮、带"机制项目的宝贵平台,我们特别邀请了杰青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优青7名、青年长江学者2名、青年千人1名作为本次论坛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涵盖了轨道交通、采矿、能源、土木、水利工程等多个学科和领域。

  论坛筹备过程中,根据收到的参会回执及各青年学者所在的领域,我们编制了会议手册并根据各学者的意愿为其安排了会议报告。为了在会议期间为各参会代表提供便利且超值的服务,我们与酒店进行协商确定了参会代表住宿的会议价,并在酒店订好了会议期间的自助餐。考虑到可能有部分专家在会议期间出行不便,我们还安排了专门的司机进行接送。会议期间,我们在西南交通大学招募了论坛志愿者负责现场报道与引导。每当听到有参会代表对我们说辛苦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心里的愉悦远远超过了身体的疲惫。

  三、主要成效

  论坛共征集到论文摘要65篇、论文全文35篇,40余位青年代表作学术报告。本次论坛为岩土工程领域的青年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活跃的交流学习平台,加强了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本次论坛通过召集国内优秀青年学者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各高校代表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相互学习了岩土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前沿,拓宽了青年学者学术视野,促进了岩土工程领域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对"川藏铁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青年学者今后的成长成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经验做法

  本次论坛由获得国家"优青"资助的青年学者和科协"青托"入选者作为论坛的组织者,以获得国家"四青"、科协"青托"、省部级"青年人才"称号的获得者作为论坛的主要报告人。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和新入选的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资助的19名入选者参与了本次论坛。参会代表对此次会议中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优良的学术讨论氛围及强大的参会人员阵容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以此为平台,加强与会人员在岩土工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了思想碰撞,对高海拔区域岩土工程灾变机制与综合防控领域乃至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紧跟中国科协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指导,着眼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着力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举办有特色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思维碰撞交流的平台,建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青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仿真软件
南京大学刘春



  一、引言典型案例

  目前,国内的工程数值模拟软件市场绝大部分被国外商业软件占领,国家每年耗费大量的资金购买和使用这些软件,缺乏"卡脖子"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科协青托项目支持下,中国岩石与工程学会青托人才刘春自主研发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在学会专家指导和支持下,不断完善软件的功能和提高软件的质量,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性能离散元软件,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为川藏铁路建设提供高效自主的数字仿真技术支持!

  二、案例描述

  围绕一件具体事或一项工作,详细描述该案例的出发点、目标、过程、措施等情况。

  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的很多问题都涉及到大变形和破坏,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这些过程,在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和能源开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离散元法面临着计算量巨大、定量化建模困难和多场耦合理论不完善三个主要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工程应用。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托人员,南京大学刘春副教授自主研发了岩土体通用离散元软件MatDEM。采用创新的GPU矩阵计算法和三维接触算法,软件实现了百万颗粒的高效离散元数值模拟,其计算单元数和效率达到了国外商业软件的30倍以上,在数小时内完成大规模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

  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帮助和推动下,多次邀请行业专家指导软件研发和应用,并组织了三次"离散元法与MatDEM技术培训"。国内已有数十家单位采用软件开展科研和工程应用,目前已立项研发"川西-藏东深层蠕滑型滑坡分析系统"。

  三、主要成效

  通过完成该案例的有关工作所取得成效、达到效果,对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等。

  基于原创的理论,软件突破性地实现了离散元材料自动建模,以及离散元系统的能量守恒计算等;综合了前处理、计算、后处理和强大的二次开发,提供了完善的函数接口,可通过二次开发完成复杂的多场耦合模拟。相关创新成果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已在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SolidEarth,Computers&Geosciences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2019年,MatDEM软件获得"中国数字仿真自主软件创新奖",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共同颁发。

  四、经验做法

  总结具体做法,彰显特色亮点,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结合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交叉学科和服务国家工程建设的特点,在青托人才培养中,强调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综合评价人才,多样化促进青托人才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

  组织青托人才在各类高层次会议上汇报工作,由专家指导理论研究、软件研发和工程应用,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工程实践,特别是结合川藏铁路建设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



第二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个人成长的典型案例

杨长卫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科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西南交通大学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近三年间,本人在科研、管理及教学方面取得了快速的成长,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今年赴川藏铁路全线的调研。

2019年422-27日,赴雅安至林芝段进行现场踏勘和调研,对沿线12条活动断裂带和典型的滑坡工点进行细致的踏勘,现场调研驱车1700多公里,部分路段还需要步行,途中还遇到了墨脱6.3级地震,沿途最高的海拔4720m,翻越了色季拉山,穿越了金沙江、大渡河等,沿线几乎到处都是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灾害发生过的旧址,经常会有崩塌落石,平均每天早上8点出发,晚上8点住宿,连续工作12个小时以上,克服了高原缺氧、寒冷等问题(见图1)。

杨长卫.png

该趟川藏铁路的全线现场调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第一、掌握了川藏铁路沿线断裂带、典型滑坡工点的分布及基本特征,掌握了一手的基础数据,提出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线路距离活动断层的避让距离,在工程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让我真正的意识到修建川藏铁路为什么是一个史诗级的工程,让我更加坚定一定要为川藏铁路尽自己所能。


  

青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中国海洋大学陈旭光


  一、引言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积极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重点围绕政治引领、学风建设、学术成长等方面为被托举人搭建成长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国际影响力,利用中国学者在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担任主席的优势,依据学会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特点,定向扶持并培养年轻学者走向世界,借助权威专家的"传、帮、带",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工程和国际组织工作,打造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

  二、案例描述

  我入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积极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后,明确年度项目的目标任务,细化主要工作和任务。主要完成了:

  (1)通过模型试验研究动荷载作用下吸力式沉箱基础的承载性状。

  (2)分析吸力式沉箱基础侧摩阻力和周围土体反力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规律,揭示其荷载传递机理。

  (3)基于波浪、水流复合作用试验系统,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循环复合加载条件下吸力式桶形基础冲刷的三维数值模型,进行系统的变参数计算。

  (4)研究循环复合加载条件下吸力式桶形基础冲刷过程中的工作机理、承载特性和失稳模式。

  (5)参加"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工作会议。

  (6)参加学会学术年会。

  期间得到了多为该领域知名专家的悉心指导,使得我在遇到科研困难时能够"有人指路",是我在科研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和黑路"。

  三、主要成效

  我作为被托举人,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面临着激烈的科研竞争。对于需要多久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如何获得向本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请教?如何合作?被我感到自己默默无闻,缺乏自信,感到迷茫。但是通过入选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积极实施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后,得到了各方专家的悉心指导和关注。这些收获让我坚定了前进方向,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激励我在科研工作中不断进步。在青托项目的资助下,通过与业内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获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想法,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在2018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四、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学会在专家资源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邀请被托举人参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引荐被托举人得到院士等学术大家指导交流机会,全面增强对被托举人的政治引领及学术责任感、使命感。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

  继续完善"人才托举"工作内容,凝练经验,探索有成效的青年科技人才托举模式。通过该项目的继续实施,学会将总结实施人才工程的优势,完善学会"人才体系",增加学会对青年人才凝聚力,不断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与学会合作。

  

青年人才培养典型案例
-依托西南区品牌会议,打造复合型青托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张科


  一、引言

  西南地方学会综合学科特点、区域特色和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西南地方学会"小同行"和一线高水平科学大师聚集的专业优势,以及岩体工程问题复杂、规模大和数量多的地域优势,围绕国民经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联合举办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为青年人才提供多层次的会议组织和学术交流平台,着力培养专业水平高以及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青托人才。

  二、案例描述

  (1)出发点

  我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质背景特殊而复杂,由于其自然资源丰富、独特,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春风下焕发了蓬勃的生机。近年来,西南地区规划建设了众多的大型(巨型)工程,诸如大型铁路和公路交通设施、大型(巨型)水利水电工程、超大型建筑、地下工程矿山和石油开采、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呈现出了大量具有世界级挑战性的工程技术难题,堪称全球岩土工程界最前缘、最活跃的区域。岩石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的学科,而西南地区可以为青年人才提供极其宝贵的一手大型(巨型)工程案例,可以为扎根西部的人才成长插上翅膀。

  (2)目标

  依托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和西南地区专业优势,以西南地区五省市区联合举办的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为载体,"双推进"扎根西部的青年才俊成为学会组织骨干和创新型人才,为学会储备复合型人才。

  (3)过程与措施

  为加强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西南地区五省市区(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从2017年起每年联合举办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力争打造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品牌会议。围绕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开展下列两方面工作,打造复合型青托人才:

  ①鼓励西南地区的青年人才参与大会前期策划、组织以及评审工作,并担任大会学术/组织委员会委员,提高社会团体工作的组织能力,为今后在学会工作打下基础。

  ②鼓励西南地区的青年人才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提供平台展示研究成果,并与同行合作交流,使之能够取长补短。

  三、主要成效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张科副教授作为云南省代表积极策划和参与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的前期策划、组织以及评审工作,担任大会的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时受邀在大会作学术报告。

  通过大会,他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而这些资源优势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了创新驱动力。张科副教授于2017年入选首批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2019年获批云南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

  四、经验做法

  加强各地方学会之间交流与合作,通过联合举办学术大会,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组织工作和学术交流,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和展示空间。

  五、下一步工作考虑

  在西南地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中增加青年学术研讨环节,让年轻学者勇于创新,提出新想法、新观点、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