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院士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9日 浏览数:17225


88.gif


  谢和平,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现任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的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6本中英文专著、190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34篇、引用299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其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6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10-1993.8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科技部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人物简历
    谢和平[1],男,四川大学校长。
    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汉族。
    1975.09——1978.09,高中毕业回乡务农。
    1978.09——1982.07,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力学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1982.09——1987.07,中国矿业大学数学与力学系矿山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6.10,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07——1992.03,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1992.03——1993.02,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1993.02——1995.03,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1995.03——1997.10,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其间:1997.03—1997.07, 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学习)。
  1997.10——1998.08,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1998.08——2003.06,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其间:2000.03—2001.01, 在中央党校中青班(16期)学习)。
    2003.06——,四川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
    2001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12月,当选第七届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现任:十七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2]?。
    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四川省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
    《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突出贡献
  1985年,提前一年拿下硕士学位的谢和平,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也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岩石力学。岩石力学中关于岩石断裂理论的研究,是采矿、石油、地质等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采矿工程的顶板垮落、冲击来压、煤与瓦斯突出等一系列的事故与岩石损伤断裂过程有密切联系。为了寻找一种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突破这一岩石力学中的古老难题,谢和平劳心焦思,废寝忘食。他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了大量中外资料;他经常在实验室一泡就是六七天,做上百次测定,观察岩石断裂中的分形维数……
    谢和平争分夺秒地进行研究,52岁的慈母猝然去世、考上大学的弟弟不幸瘫痪、心爱的女儿因病永远离去……一个个接踵而来的打击没有让他停步,谢和平默默地努力着。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
    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7年,在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谢和平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1988年,专注于理论研究的谢和平,在缺少资金支持将要“断粮”的时候,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虽然只有3万元,对我来说却十分宝贵,它让我的研究可以不间断地进行下去”。
    在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谢和平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分量的科研成果陆续问世。首先问世的中文专著《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被誉为一个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作为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邀请撰写的研究丛书唯一的中国作者,英文专著《FRACTAL IN ROCK MECHANCS》被国内外专家评为第三代分形研究领域的代表作。
    洋专家们魂牵梦绕渴求的岩石损伤理论,终于由中国自己培养的“土博士”创造出来了。谢和平被世界岩石力学的同行誉为“国际知名权威和尖端科学家”。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研究机构纷纷聘请他为客座教授,多次邀请他前去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4年,正在国外讲学的谢和平听说国家设立了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回了材料。“没想到很快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首批资助对象。”回国后的谢和平,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下,迅速建立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组建研究团队,展开了新的研究。
    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嫁接者,谢和平的目标很明确,要把理论成果应用到采矿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他应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推导出了分维与能量释放大小的负指数相关关系,为矿山事故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根据分形和能量耗散理论,谢和平建立了岩体破碎块度分维与能耗之间定量关系,为岩体破碎块度控制提供了理论方法,并由此设计出一套“顶煤弱化预爆破技术方案”,保证了顶煤放落的块度要求,提高了回收率。该项技术方案在大同矿务局的实施使吨煤成本平均下降5.53元,1997年到1999年新增产值4.5亿元,节支1854万元。
    运用损伤力学、分形几何、非平衡统计力学、材料物理等理论,。谢和平系统研究了裂隙岩体的几何形态、定量描述方法、断裂机制、统计强度、本构关系以及断层节理力学行为,建立了非连续裂隙岩体力学研究的新理论体系,
  他将理论成果创造性地用于解决煤矿开采中的技术难题,提出和设计了一套“顶煤弱化预爆破技术方案”,突破了国际采矿界公认的坚硬厚煤层不能采用放顶开采的技术瓶颈,提高了回收率,他首次应用分形方法得到了岩体断层滑移、沉陷量与节理空间分布、粗糙度的定量关系,提出用局部有限样本进行分形插值获得矿山深部断层表面形态的方法,成果在河南鹤壁矿务局应用后取得了近千万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效益。
    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的嫁接者,他的成果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轰动,被称为矿山岩体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科学家”;作为大学校长,他带领四川大学初步进入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率四川大学师生员工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为支援灾区作出重要贡献。
    地震发生后,谢和平在第一时间就动员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华西医院等四所附属医院深入灾区一线抢救伤员、提供各方面的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业救援队、爆破和建筑等专家突击队和志愿者服务队共1365支近3万人次前往重灾区参加救灾。当时,在余震不断、传言四起、师生和市民极度恐慌的复杂情况下,他坚持科学判断震情及地震发展趋势,在确保师生职工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力排众议,敢于负责,力主以四川大学恢复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的实际行动,消除社会恐慌情绪,带头维护成都这个抗震救灾大后方的社会稳定。
    谢和平认为,成都是救灾物资、人力的运转枢纽,是整个重灾区严重伤员的抢救基地,如果谣言四起、心情恐慌,就不利于成都市的安定,就会直接影响抗震救灾。当时他特别强调,稳定川大师生、维持正常秩序,就是对一线抗震救灾的最大支持。在他的主持下,四川大学于去年5月15日率先在成都高校中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
    为了消除师生恐慌情绪,复课后,谢和平白天带头到最高楼层和教师与同学一起听课,晚上则到最高楼层的学生宿舍,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同学们讲解科学防震和科学判断震情的知识,消除大家的恐慌情绪。实践证明,四川大学率先复课这一举措,对成都地区高校乃至四川的人心稳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从废墟救出来一个女孩的新闻,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她第一句话就是:“我想考大学,报四川大学有没有希望?”为此,谢和平于第二天就主持制定了《地震灾区受灾考生关爱计划》,之前还主持制定了《四川大学地震灾区受灾学生救助计划》,并向全社会公布。这两个计划的实施,使受灾学生和灾区考生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特殊关爱。
    地震发生后5天,谢和平就在学校提出全面、全力、全程参与和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与灾后重建的要求和具体思路,并在震后14天内,相继主持制订并实施了《四川大学师生参加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鼓励计划》等一系列支援重灾区灾区重建计划,并亲自前往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签订了四川大学全面支持其灾后重建的协议。
    
  谢和平充分发挥四川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优势及自己在海外高校的影响力,引进了美国加州大学及劳伦斯国家实验室、英国剑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一批国际一流的科研、技术、人才等资源与四川大学共同形成了支援灾区重建的国际合力。目前,已吸引了境外灾后重建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灾后重建技术40多项,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向来自灾区的52名大学生提供了全额奖学金。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危机传播与中国经验”高峰论坛5月9日在四川大学举行。四川大学校长、四川省科协主席谢和平院士在致辞中饱含深情地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学校本着振兴民族、奉献社会的这样一种大学传统、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第一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和学校华西四个附属医院所有人员,在灾区抢救伤员,提供多方面服务,组织救援队、爆破、建筑等专业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共3万余人次,华西医院是接收最危险、救治最难的救治基地……
    正是在谢和平的倡导和带领下,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坚持“心系人民,仰副国家”的价值追求,牢记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面、全力、全程参与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工作,为灾区的稳定和支援灾区各项任务的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学术成果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 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中国力量》
    谢和平院士主编《中国力量——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
    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实力快速跃升的国
  家,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日益成为全球瞩目的重要课题。赶在国外诸多智囊团行动之前,全面总结,系统分析中国的制度优劣,文化长短,精神强弱,无疑具有知己知彼,继往开来的迫切现实意义。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条便捷的路径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进行研究。这种研究,一方面要穷尽案例材料,全面、翔实、客观地利用真实数据,在案例的信度和效度上做足文章,一方面要将案例的深刻意义,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继而推衍出个体正确下的普适定律。从这个意义上讲,由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主编的《中国力量——从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一书,截取汶川与海地地震后20天这一短暂时间片段,通过比较、分析、反思,追踪中国的力量源泉所在,不愧为近年来,由焦点案例而中国道路,由中国道路而中国制度、文化和精神研究的重量级学术作品。事实上,谢和平校长的《中国的力量》一书,是川大学人关于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系统反思和总结。它不但集合了四川大学政治、管理、历史、文学、外语、新闻、艺术、经济和法学等不同学科顶尖学者智慧,而且最大限度发挥了四川大学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区位优势,具有视角新、方法新、材料新、形式新、结论新、立意新、标准高、强度高、效率高、质量高等诸多突出特点。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字里行间,在浓郁的学术意味之中,不时透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悲天悯人、服务苍生的崇高人文情怀。正如谢和平校长在序言中所说,“尽管世界各国国度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是相同的,对快乐与痛苦、爱与恨的感悟是一致的,那么,面对同一物理量级的地震灾难,两国人民承受的痛苦、创伤,两国人民的依靠感、安全感为何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不能不使我去深刻体会中国制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力量。”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中国力量》一书的最大亮点在于,通过比较汶川和海地地震后两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不同反应,为中国的成败与得失找到了一面警醒、惕励自己的镜子,使我们透过日常生活中的牢骚,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和珍视我们自身制度与文化中那些宝贵的东西,也即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繁荣稳定的经济力量和秉承数千年文化底蕴、富有爱心而又勇于奉献的全国人民。多难兴邦。相信每一位读过此书的读者,都会由衷信服,在中国力量的巨大感召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刚刚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地震灾难,从容面对未来更多未知的挑战和危机,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前行。
  人物感言
      “感恩与回报之心已经成为我们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我们时时刻刻以它来激励自己用奋斗、探索所取得的点滴成绩来回报党和国家的培养。”
    “也许中国青年科技奖对所有获奖者来说不算是最高的奖项、也不算是份量最重的奖项。但是,中国青年科技奖作为我们科学探索起点上的奖励,饱含了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年科技工作者 成长的厚望和重托,它的启迪与激励作用在我们一生中都是最重要的、都是分量最重的。”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都有自己的国家,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更要增强党的观念、国家的观念。”
    “因为我觉得川大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国家栋梁之材,这是川大的特殊任务。因为她不是一般的大学。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她应该是西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库。所以我觉得,我来以后要不辜负上级组织、四川大学承担的地位和独特作用,我觉得压力很大。”
    “我想要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种管理运行机制,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来创造条件。我经常在大会小会都讲,我们一个大学就是“大师”、“大楼”、“大爱”。“大师”就是要有学术大师、名师,“大楼”就是一个校园的建设,一个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一个“大爱”就是要有爱心,关爱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关爱学生。”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我觉得都是在川大改革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的。因为川大是一个老校,这几年加快了发展,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改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们下一步要重视学生提的这些意见。在现阶段我一直跟教师、学生干部讲,现在学生三个不容易:一个是考上大学不容易,现在高考这样激烈,必须要一个高水平的比较高的分数才能考上川大,考上川大不容易;第二个就是上学交费不容易,特别是我们学校处于西部,好多孩子来自农村,交费不容易;现在就是学了四年以后,毕业找工作也不容易。我们要进一步地关爱学生,使学生在学校里面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使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地得到提高。 ”
    “我觉得一个人追求的事业,无论是当校长,也是一个事业,搞学术也是一个事业。但是我认为当校长是种更重要的责任。学术上我继续要做好,实现自己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也要做好,我尽量把它都做好。”
  所受评价
     在人生的道路上,谢和平以近乎执拗的秉性、山里人特有的质朴性格,一次次叩开科学的迷宫,在自然王国里品尝着奋斗者的甘与苦,成功的喜悦和不停探索的快乐……
    1987年,就在谢和平取得博士学位的同时,他成功地将损伤力学和分形几何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给出了岩石断口分维与断裂韧性的关系;创造性地建立了岩石微观断裂的穿晶与沿晶和穿晶相偶合的分形模型以及裂纹分叉的分形模型,对一些物理现象给予了定量定性的解释;利用分形几何进行了岩爆与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解释了地震学中未有解释的低b值对应大地震产生的物理理论。他提出了岩石微观断裂机理,从而形成了岩石损伤断裂的分形几何新领域。
    对于一个探索者来说,不断的追求才是生命真谛之所在。作为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嫁接者——谢和平的成功,不仅是在理论研究上有重要突破,还在于他将自己的理论成果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他结合自己多年积累、收集到的矿山岩爆大量数据,应用损伤力学和分形概念推导出了分维与能量释放大小的负指数相关关系,为矿山事故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谢和平的成果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了轰动,英、美、法、德等10多个国家的许多科学家曾专门来函索取他的英文论文、资料,许多国家邀请他前往讲学。1990年1月7日,谢和平走上了美国犹他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讲坛。此刻,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教授,用英语向在座的专家学者讲授他创建的新的学科——分形岩石力学。
    他是受国际岩石力学与采矿杂志编委、国际岩石力学专家帕瑞森教授邀请,作为访问教授赴美国犹他大学讲学的。谢和平为该校博士生开的“分形岩石力学”和“损伤力学”两门课,被正式纳入该校的教学计划。谢和平的讲演倾倒了异国的专家、学者。地球科学院院长麦喀特教授、国际岩石力学专家帕瑞森教授快步走向讲台,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称道:“very good!”太精彩了!谢和平也激动不已:给碧眼金发的洋博士讲学,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怎么能不自豪呢!
    两个学期的讲学结束了。他魂系祖国,谢绝诱人的高薪,优厚的物质条件,外国同行的百般挽留,毅然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1990年又受国际岩石力学协会邀请写作“岩石力学中的分形”一书,作为“地质力学研究丛书”系列出版,他是这套丛书中的唯一中国作者并被誉为“该领域的尖端科学家和国际公认权威”。最近他又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基金资助,将应邀到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研究。谢和平富有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的科研道德。自1989年以来多次受到全国性的表彰,1991年又被授予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和获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
    1992年谢和平获奖时,还只是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刚刚起步。今天,他已经当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他的科学研究从一个设想,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新领域,并进一步扩展到了一个大的学科,在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界处于领先地位。
    在人生和事业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现成的路。当不愿沉默、渴求前进的人迈开大步向前走时,路就出来了 ——它便是我们身后的脚印。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和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尽管道路崎岖坎坷,但他凭着一颗对国家、对事业无限的爱心,靠着不可动摇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从80年代末期就站在我国岩石损伤力学理论的科学前沿,对那些曾让中外科学家久攻不破、百思不得其解的梦幻般的神奇现象进行了科学解释,做出了独有的奉献。
    
  近期,谢和平在香港将筹资近3亿元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这是国内首个集灾后重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专业基地,将在灾后重建和灾区美好家园建设、康复治疗、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提供长期和可持续的支援。目前,学院正在顺利筹建过程之中。
    应首席科学家谢和平院士的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西北大学Z P Bazant教授对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四川大学进行了为期1周的访问,在此期间,Bazant教授举办了3场学术讲座,并与谢和平院士就项目研究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Bazant教授对谢和平院士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年初,谢和平又进一步把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纳入学校今后5至10年的总体发展战略行动规划,形成了四川大学支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行动计划,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和思路,并正在积极推进。
    可以说,在谢和平的倡导、带领下,四川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为支援灾区作出了重要贡献,向国家、向人民、向社会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四川大学医疗救护队的同志,温家宝总理和李长春、刘延东等同志来到川大,勉励广大师生在抗震救灾中、在重建家园中、在振兴四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出版作品
     已发表论文:
    [1]易成 张亮 陈忠辉 谢和平.一种新的描述粗糙表面形貌尺度分维参数Rd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36(1):75~
    [2]赵忠虎 谢和平 许博 刘志宝.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恢复力特性研究状况[J].工业建筑,2006,36(1):62~
    [3]段庆全 刘彩平 鞠杨 谢和平.混凝土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分形效应[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1):70~
    [4]王怀文 周宏伟 左建平 王志国 谢和平.光测方法在岩层移动相似模拟实验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3):278~
    [5]易成 张亮 陈忠辉 谢和平.轴向受压两体力学模型相互作用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6,27(4):571~
    [6]鞠杨 李业学 谢和平 宋振铎 田鹭璐.节理岩石的应力波动与能量耗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426~
    [7]易成 王长军 张亮 陈忠辉 谢和平.基于两体相互作用问题的粗糙表面形貌描述指标系统的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481~
    [8]张茹 谢和平 刘建锋 邓建辉 彭琦.单轴多级加载岩石破坏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584~
    [9]夏昌敬 谢和平 鞠杨.孔隙岩石的SHPB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5):896~
    [10]夏昌敬 谢和平 鞠杨 周宏伟.冲击载荷下孔隙岩石能量耗散的实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9):1~
    [11]夏昌敬 鞠杨 谢和平.爆炸载荷下岩石损伤与能量耗散的数值分析[J].弹道学报,2006,18(3):1~
    [12]段庆全 刘彩平 鞠杨 谢和平.土木建筑工程基础学科——混凝土亚临界裂纹扩展的分形效应[J].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6,12(10):190~
    [13]王怀文 亢一澜 谢和平.数字散斑相关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5,35(2):195~
     [14]周宏伟 谢和平 左建平.深部高地应力下岩石力学行为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5,35(1):91~
    [15]陈忠辉 谢和平 李全生.长壁工作面采场围岩铰接薄板组力学模型研究[J].煤炭学报,2005,30(2):172~
    [16]彭瑞东 谢和平 鞠杨 周宏伟.试验机弹性储能对岩石力学性能测试的影响[J].力学与实践,2005,27(3):51~
    [17]谢和平 鞠杨 黎立云.基于能量耗散与释放原理的岩石强度与整体破坏准则[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7):3003~
    [18]张亚衡 周宏伟 谢和平.粗糙表面分形维数估算的改进立方体覆盖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7):3192~
    [19]何满潮 谢和平 彭苏萍 姜耀东.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03~
    [20]彭苏萍 谢和平 何满潮 张慎河.沉积相变岩体声波速度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31~
    共127 篇文章
    已发表专著
    《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6本中英文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