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钧院士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6日 浏览数:10947


144.jpg

  孙钧院士,祖籍浙江绍兴,1926年10月生于苏州。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早年(1954-1956年)随苏联桥梁专家и.д.斯尼特柯教授学习(并担任专家技术口译),修毕副博士学位课程。1980-1981年去美国留学,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

  他青年时期在母校交通大学任教,1952年秋转调同济大学任讲师(1953年)、副教授(1962年)和教授(1979年)迄今。1991年选任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93年后改任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地下建筑工程系和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名誉系主任,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首批重点学术梯队学科负责人。
  现任校外学术兼职主要有:第3届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第3届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名誉理事(上届副理事长),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自然科学奖评委,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的顾问教授和兼职教授以及国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研究员。
  在国内工程界,他现任长江三峡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江阴和润扬长江公路悬索大桥和上海市地下铁道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顾问、上海市建委科技委顾问,以及上海市建工集团和城建集团、浦东城建委的高级技术顾问等工程技术职务。
  50年代,他在工程力学和桥梁工程专业任教;1960年起从事工程结构、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与承担工程任务。教龄迄今已52年。孙教授专长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他长期以来在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等学术领域辛勤耕耘,是国内外地下结构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他在岩土流变力学、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子学科方面有深厚学术造诣。近年来还开拓了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他是最早创建“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学科分支(1962年)的主要奠基人。
  从20世纪80年代初,孙教授结合承担国家基金和部委、省市基金课题、国家各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负责或参加重大工程建设与科研任务,在水工、矿山、煤炭、铁道、公路、市政、国防和人民防空等工程部门的地下工程建设中共完成有关工程科研、勘测和设计项目近40项,撰写学术论文160余篇、专著8部,主要有:《地下结构》(上、下卷),1988、《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1988、《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1996、《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1996、《新型土工材料与工程整治》,1998、《岩土材料流变及其工程应用》,1999、《城市环境土工学》,2002年待出版,等等。
  他的若干科研成果经专家评议或鉴定认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或居国内领先地位。先后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部委级一、二、三等奖8项、由国外和知名人士个人颁发的基金一等奖各1项,连同其它奖励共20余项。
  在从事高等教育方面,他在同济大学兴办了国内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1960年),该专业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地下工程结构,1981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1986年)和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的建站点(土木、水利,1988年)。孙教授是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