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涛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出生年月:1983.10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西南石油大学
  所学专业:石油工程
  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及职务:塔里木油田公司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负责人
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

2020.03-至今,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2018.12-2020.02,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17.12-2018.11,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钻完井所,副所长/所长
2013.06-2017.11,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井筒工艺室,副主任/主任
2012.03-2013.05,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工程设计中心,工程设计岗
2010.03-2012.02,塔里木油田塔中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生产管理岗
典型事迹
典型事迹

铸造深地利器,钻探大国深度
  2006年,刘洪涛同志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子之心,放弃了成都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毅然来到新疆,投身到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接替区--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从此,他坚定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人生观,瞄准"钻探大国深度、开发深地油气"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春秋十五载,他以"风雨五载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久久为功、攻坚克难,打造了一系列深地钻完井技术利器,有力支撑了塔里木3000万吨大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担负起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和使命。
  1. 扎根大漠天山、挥洒青春热血。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恶劣,盆地中央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周缘是"鸟都飞不过去的"天山山脉,春有狂沙、夏有酷暑、冬有严寒,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刚刚毕业的他主动申请到位于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工作,从钻井队的场地工干起,干遍了钻井队、测试队、修井队的所有工种,为确保安全高效作业,他精细生产组织,严控施工质量,指挥了数百口井作业,完成了当时国内硫化氢含量最高井中古6井(410000ppm)的试油完井工作。他在塔中大漠燃烧青春、砥砺前行,每年上井超200天,母亲病重期间任然坚守生产一线,5年的现场实践,为其从事深地钻完井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科研理念,铸造深地利器。刘洪涛工作所在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深地油气战略接替区,深地油气资源占全国43%,但盆地地质条件复杂,钻完井工程十三项难度指标、七项国际第一,深地钻完井属于世界级难题。2012年,他从生产单位调入科研单位,面对一个个没有先例可循的深地钻完井技术难题,他敏锐地发现深地钻探的对象是自上而下的岩石,而岩石力学的研究是突破深地钻完井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为此他提出了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创新思路,以岩石力学为桥梁,带领团队通过全井筒岩石力学特性的精细评估,创新形成了深地复杂井钻井提速、完井提产、井完整性三大技术序列,突破了高效金刚石钻头、易钻桥塞、缝网压裂工艺等多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深地钻完井由"打不成"到"打得成、钻得块、建得好"的重大跨越,保障了500余口深地复杂井的成功钻探,钻井周期由500天降至300天,单井节约成本超4000万元,有力支撑了塔里木盆地深地油气资源的效益开发,建成了3000万吨大油气田。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4项,获得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重要产品3项。
  3. 凝聚青春力量、打造创新平台。作为一名从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青年干部,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加快青年员工的培养,他根据青年员工个人成长需求,组织成立了塔里木油田首个"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创新工作室,将不同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的科研人才凝聚到一起开创性地开展工作,采取"鹰一样的个人、狼一样的团队"的攻略,通过一体化攻关模式,重点解决深地钻完井、采油气和地面工程技术难题。通过近6年的实践,创新工作室人才孵化和技术创新作用充分发挥,极大地带动了广大青年员工的创新创造热情,成为塔里木油田工程技术领域攻坚克难、完成重大紧急任务的一支劲旅。工作室创新成果在保障亚洲陆上第一深井--轮探1井(8882米)成功钻探和效益建产中大显身手,实现了几代石油人钻探"地下珠峰"的梦想,被《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多次报道。2020年,刘洪涛创新工作室被中华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刘洪涛同志时刻牢记"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理想信念,扎根大漠天山、铸就深地利器,争抢全球深地油气科技制高点,有力支撑了塔里木盆地乃至我国深地油气资源的勘探突破和效益开发,保障了西气东输和南疆利民工程平稳供气,为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石油科研力量,他本人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开发建设新疆奖章、新疆青年五四奖章、中国石油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科技工作者等重要荣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刘洪涛同志正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在深地天然气资源和新能源利用领域积极探索,继续书写中国梦、石油魂。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忠孝两难全
  刘洪涛同志在塔中勘探开发项目经理部工作期间,正值塔中I号凝析气田上产的关键时期。他处于生产管理的关键岗位,不但要管生产调度、组织施工还要管物资设备,每年在前线的时间超过两百天,无暇回家探视远在黑龙江的父母。2009年春天,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他将他们接到塔里木油田总部所在地库尔勒,但随着塔中油田建产节奏的加快,他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主动放弃倒班休假,只能在回基地开会时陪父母几天。突然有一天,他在塔中接到家里传来的噩耗,母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他不断地自责:"妈!儿子不孝啊!"含泪赶回库尔勒,带母亲做完检查,他本该留在她身边,陪母亲在黑龙江老家养病,可母亲却执意让他回来工作,母亲说:"儿子啊!你工作干出成绩就是最大的孝道。"半年后,他一直不敢想、也不愿听到的消息还是从老家传来了。他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往老家,抱着母亲瘦弱的身躯,他浑身颤抖,几天后母亲撒手西去,没能在母亲病床前尽孝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忍痛降气龙
  2013年,伴随西气东输主力气田迪那、克深等深层天然气田的投产,深层必然带来高温高压的恶劣工况,导致气井出现环空带压问题,严重影响西气东输的平稳供气。塔里木油田考虑到刘洪涛同志熟悉现场生产、组织能力强,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将这一久攻不克的科研难题交由他负责。出于多年积淀的现场经验,他敏锐的意识到环空带压只是个表象,蕴藏在带压背后的是贯穿于高温高压气井生命周期的井完整性问题,于是带领团队充分开展国际对标工作,发现国内当时关于井完整性的研究是空白,国外也只有挪威、英国开展过研究,但只是针对海上,而塔里木的井况工况更为恶劣,所以要攻克的是一项世界级的难题。他带着团队对塔里木高温高压气井进行"拉网式"的分析排查。白天,他们穿梭在井场上,准确掌握带压气井的现场数据;晚上,他们在营房里,研究这些井的井史资料,查找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完整性问题。由于连续加班熬夜,他病倒了。医生说:"你得的是肛周囊肿,坐的太多、熬夜太多、血液循环不畅。要彻底治好,光吃药输液是不管用了,只能手术。"他问医生"能不能再过些天,等我忙过这阵再做手术?"医生疑惑地看着他说,"你这病越拖刀口就越深,疼痛可不比女人生孩子轻啊。"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在完成所有工作后进行的手术。经过长达三个月的连续作战,他带领团队给每口高温高压井量身定制出专属的可视化井完整性控制图版,详细标注了每口井的环空操作压力、风险等级及控制措施等内容,可以有效指导现场操作人员对环空带压井进行科学管理,推广应用后,油田高温高压气井环空带压问题得到了有效管控,高压"气龙"被安全地从井筒采到地面,保障了西气东输的平稳供气。当时他自豪地做了一首诗:"三剑刺深地,气龙出天山,福气惠神州,家国共梦圆!"

王琦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出生年月:1983年12月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所学专业:岩土工程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博导

  工作单位及职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执行主任
工作经历
工作经历
 
2020年11月-至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青年长江学者
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执行院长
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山东省郓城县科技副县长(挂职)
2012年08月-至今,山东大学 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9年09月-2012年07月,山东大学 博士研究生
典型事迹
典型事迹
 
  王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地空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全国煤炭青年科学技术奖、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软岩专委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王琦教授长期从事煤矿巷道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教学科研工作,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则,聚焦我国支柱能源-煤炭安全高效开采难题,扎根工程现场一线开展理论与技术研究,坚持不懈攻坚克难,以"传承发展、致敬时代"为己任,努力成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与煤炭开采新方法的践行者,为我国能源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深入工程一线、勇于攻坚克难

  传统煤炭开采需要掘进大量巷道,我国每年的巷道掘进量约1.3万公里,超过地球直径,巷道的稳定控制是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围绕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在导师李术才院士的指导下,带领课题组扎根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深入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科研工作。"千米深地坚守科研初心,漆黑矿山挥洒青春汗水",为保障科学研究效果,及时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他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王琦带领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矿井巷道的稳定控制。

  随着煤矿开采向深部发展,巷道稳定性控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采用高强支护对抗巨大的矿山压力已无法满足巷道安全控制要求。既然难以抵抗,是否能够利用矿山压力,借力打力,甚至减少或者取消巷道掘进呢?王琦在导师何满潮院士的学术思想引领和总体指导下,探寻巷道自动形成新方法。他与杨军教授、王亚军博士等课题组成员着力推进无煤柱自成巷N00平衡开采方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连续三个月在井下开展现场试验,联合20余家单位进行了25项工程试验,最终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N00采煤成巷核心装备体系,并首次在柠条塔煤矿进行了成功实践,取消了巷道掘进,取消了煤柱留设,节约了煤炭资源。同时积极推广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在山东省千米深井-郭屯煤矿开展了首个无煤柱自成巷现场试验,并应用到超大型现代化矿井-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重大工程中。经7位行业权威院士鉴定,N00工法是煤炭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与升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搭建科研平台、创新培养模式

  王琦课题组常年驻守工程现场,开展现场科技攻关。然而每当在现场有新的想法需要试验验证时,却面临返回学校实验室路程遥远、现场缺少试验条件、大型试验构件运输不便等众多现实问题,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如何把工程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如何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如何进行现场教学是核心难题与当务之急。通过各方支持、多次协调, 2013年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现场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菏泽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保障了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促进了科研成果"落地开花"。依托现场科研基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经常与学生一起通宵达旦,不管是关于科研方向、研究方法、学术思想,还是关于一个试验、一个难题、一篇论文的探讨,从总体到细节,不论多晚他都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在王琦身上时刻体现,也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们,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积极服务行业、贡献青春力量

  王琦主动承担起对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积极为行业贡献青春力量。作为煤矿安全的守护者,坚守为行业解决工程难题的科研初心,将理论、技术与装备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全国最大断面交通隧道-乐疃隧道等复杂条件地下工程中成功应用。同时王琦积极进行大型学术会议的组织服务工作,作为工作委员会副主席,连续四年参与组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CHINA ROCK品牌学术会议,以及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体系列高端"雅林论坛"等大型会议。通过学术会议将我国岩石工程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广泛宣传,服务重大工程,树立科技自信,也是王琦进行科研工作的初心。

  2021年1月,山东烟台金矿发生爆炸,多人被困井下。这是一次被媒体称为"地心营救"般的救援,救援难度堪称世界级。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带领王琦等团队成员连夜赶赴现场参与矿难抢险救援,在全社会焦急关注的目光中,依靠专业知识为争分夺秒的救援提供了重要科学指导,挽救了11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灾难面前,王琦担当起了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了科技人的担当和情怀。

  王琦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行业的同时,也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86篇,其中国际Top期刊18篇;第一作者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主编/参编行业、团体标准3部;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

  "心系国家搞科研,铭记初心育桃李",王琦常说:"感谢国家提供的科研资源与环境,感谢恩师们指引科研方向、提供科研平台,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共同拼搏战斗。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脚踏实地、争分夺秒,努力领悟恩师的科研之道,吸收传承创新理念,积极推动原始创新,为行业科技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

故事1:工程现场第一线的扎根者

  王琦教授在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深部矿井最集中的煤田-巨野煤田开展了长期的研究工作,为了解决复杂条件煤矿巷道安全控制难题,王琦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扎根工程现场第一线开展研究。为保障试验效果,获得第一手试验数据,经常连续几天在井下开展科学试验,凌晨三四点筋疲力尽时,坐在巷道角落就地而睡。同时,为了保障科学试验的及时开展,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王琦在长期科技攻关的巨野煤田中心位置,主持建立了山东天勤协同创新科研基地,依托该基地先后建立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菏泽实验中心等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

  艰苦的付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课题组研发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及成套关键技术装备,有效实现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研究成果在全国最大采深矿井-孙村煤矿、全国最厚冲积层高应力矿井-万福煤矿、全国最大海滨极软岩矿井-梁家煤矿、千米深井-赵楼煤矿与郭屯煤矿、超大型现代化矿井-柠条塔煤矿、红柳林煤矿与曹家滩煤矿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故事2:学生培养新模式的践行者

  王琦教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工程现场当作实验室"的理念,身先示范带领学生深入工程现场,从工程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为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科研的作用,王琦利用省委组织部派其挂职郓城县副县长的机遇,在现场科研基地主持成立了"党-政-校-企"联合共建党支部-中共山东郓城天勤协同创新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同时建立了山东省众创空间科学孵化基地,以及学校研究生与大学生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集中开展现场科学试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指导学生依托重大工程难题和现场科研成果参加各类创新与创业大赛,获得"挑战杯"国际赛二等奖、"创青春"全国银奖等成绩,王琦也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

  王琦把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学校、科研基地,还是在工程现场,他都始终坚持与学生"同吃同住、相互探讨、共同成长"。学生的第一篇文章王琦会至少修改20遍以上,不论多晚他都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学生们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各种科研探讨时的场景:天空中的飞机、高海拔的山区、偏远处的隧道、拥挤时的车站、飞驰下的高铁、颠簸中的出租、千米深的硐室、海底下的巷道以及雪地里的办公楼、雨天里的实验室、深夜里的路灯下……,从海拔4700米到地下1200米,从凌晨到深夜,处处都留下了课题组科研交流、共同成长的身影。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时刻感染着他的学生,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39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27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SCI/EI收录论文超过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他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先进典型事迹

  在建党百年之际,为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激励广大岩石力学与工程科技工作者更好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使命,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和"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作风学风建设,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砥砺奋进、大有作为,学会向各分支机构、地方学会、团体会员单位、支撑单位,全体理事及广大会员发出《征集关于优秀共产党员及先进事迹的通知》。根据相关文件及通知的具体要求,结合各单位上报的事迹材料,经统筹部署、精心组织、严格审查,研究决定在七一到来之际,对获得荣誉的同志及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和学习。

  学会希望,受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更加坚强的党性、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振奋的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学会号召,各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会员,要广泛宣传和学习他们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雷厉风行、狠抓落实的执行意识;攻坚克难、敢于担当的过硬作风;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要以开展"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带头在践行"四个服务"职责使命中担当作为、创新争先、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创佳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